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新疆喀什

货物云屯 巴扎开市

本报记者  李亚楠
2016年07月09日08: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正在绣花帽的妇女们。
  本报记者 李亚楠摄

  艾尔肯·阿吉(左)正在检查一件刚做好的乐器。
  本报记者 李亚楠摄

  赛里·买买提正在打造一件铁器。
  本报记者 李亚楠摄

  晨光熹微,乐器行里传出丝竹之声时,零星散布在各条巴扎街上的烤馕店、烤包子店、烤羊肉店的香气随着冒出的烟火四散开来……喀什老城的巴扎开市,整个城市便醒来了。巴扎,维吾尔语指“集市”。

  花帽巴扎

  在喀什市老城核心区亚瓦格街道,有一段南北走向长约150米、宽约7米的街巷,这就是喀什老城闻名遐迩的“千年帽街”——朵帕(花帽)巴扎。

  此处曾是雄踞喀什、坐拥南疆的喀喇汗王朝(10至13世纪初)的皇宫所在地。“前朝后市”是古时筑城布局的显著特点,朵帕巴扎就是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王宫门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第一条老街。该巴扎紧邻皇宫大门,足以说明维吾尔人自古以来就对花帽情有独钟,只因它不仅象征着地位和尊严,而且表现了维吾尔人对花帽特有的倚重和青睐。

  朵帕巴扎近百米的街道两侧集中着58家制作、经销花帽的店铺,这些店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手工艺人对于花帽巴扎有种难以舍弃的情怀。

  “这条街道可是老城区曾经最繁华的地方,花帽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象征着权力和财富,没有人不戴帽子的,男人、女人、孩子,没有帽子是不可能的。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这个巴扎不仅是一种生机,更多的是一种荣耀。”喀什市喀麦提维吾尔花帽皮帽专业技术协会会长麦麦日夏提·阿布都拉说。

  作为家族的第四代皮帽生意人,麦麦日夏提自己经营着巴扎里最大的一间花帽店,他收集了将近200多种帽子的样品摆在店里,这里既是店铺,又是展览馆。老城的维吾尔族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绣花帽。

  不同的花帽有不同的讲究。麦麦日夏提介绍,和田帽和墨玉帽整体造型以和田核桃为原型加工而成,但仔细看皮帽中间那条褐色条纹,和田帽比较宽,而墨玉帽比较窄,因为那条纹象征着玉龙河。和田在上游,河流较宽,墨玉在下游,河流较窄;麦盖提县以“刀郎”而闻名,当地维吾尔族人以自己是刀郎人的后代而自豪,刀郎帽帽身长,帽顶白色棱角分明,寓意着他们勇敢强壮的身体;阿图什男人以经商闻名,其他地方的帽子帽檐都是缝合起来的,唯独阿图什男人戴的帽子帽檐是开缝的,因为外出做生意把钱放进帽檐里比较安全;疏附县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是11世纪维吾尔族语言学家、著名学者、《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安息之地,疏附县维吾尔人引以为豪,当地人就将墓地五公里之内的森林、河流、麦田自然风貌全部浓缩在自己喜爱的帽子上,以此纪念这位学者……

  乐器巴扎

  清朝末年,喀什噶尔城人口激增,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郡王祖赫尔丁主持扩建喀什噶尔城,作为王都的南门内通道,这里渐渐繁华起来,最终形成了喀什噶尔最著名的手工作坊一条街——库木代尔瓦扎巷。

  在这条长300多米的街道上,从早到晚,叮叮当当的敲击声、砂轮磨刀旋车刻木的沙沙声、试琴敲鼓的乐器声,回荡在巷子南头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上空。

  艾沙汗维吾尔族乐器制造行是库木代尔瓦扎喀斯坎巴扎路最文艺的地方,推开缀满蔓果和葡萄花纹的木雕大门,浓郁的维吾尔风情扑面而来,墙壁上悬挂着十几种装饰精美的民族乐器,店中央的柜台里,则摆放着造型精巧,带有中南亚风格的铜器、维吾尔风格的木碗、木勺、欧洲风格的木质首饰盒、东方风格的葫芦雕花……

  艾尔肯·阿吉正在工作台后认真打磨着一把即将完工的热瓦普,他是乐器行的第五代传人。他年轻的儿子库尔班江·阿不力米提刚刚从深圳参加文博会回来,正跟父亲讲述外面的故事。这个年轻人会说好几种语言,还会用“支付宝”,正在筹备开办这家乐器行的网店。

  在库木代尔瓦扎巷开始繁荣的时候,库尔班江的爷爷将自家的乐器店从一间店面扩充到了三间。但他在制作乐器时发现,维吾尔乐器的长短、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与其他风格的乐器合奏时,发音不稳定,影响整体演奏效果。他潜心研究,制定了维吾尔乐器的统一标准。现在,新疆各地的维吾尔乐器制造,仍然沿用着这个标准。

  坎土曼巴扎

  坎土曼是维吾尔族的铁制农具。说起坎土曼巴扎,曾是喀什老城区里比较繁华的地方。坐落在热阿亚路和喀日克代尔瓦扎路交会处的坎土曼巴扎,主要以铁匠铺打制经营坎土曼等生产生活工具而得名。每个商铺前都摆满了各个时期留下来的坎土曼,圆形的、锥形的,还有更多的是铁匠们设计的新样式。

  作为一个既是铁器加工又是铁器销售的巴扎,这里曾代表着一个世纪的繁荣。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维吾尔女性以嫁铁匠手艺人为荣。因为这样的男人不仅有力气,而且是可依靠的。据说直到现在,喀什地区很多农村的婚礼上,新娘的嫁妆里仍有一把称手的坎土曼,希望美好生活就如同坎土曼一样实用。

  铁匠赛里·买买提老人到现在还记得,整日烟熏火燎烟雾腾腾的坎土曼巴扎每天都回响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这边的铁匠铺铁皮刚刚烧得通红,那边的铁匠铺已经打好了一个坎土曼。

  这家开了50多年的铁匠铺,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化。赛里老人说,以前店里以做坎土曼等农具为主,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坎土曼的销路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好了,但人们生活好了,修新房子的多了,五金类工具越来越受欢迎。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9日 05 版)
(责编:赵亮、杨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