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江西婺源

梦里老家 留住徽韵乡愁(假日观察)

2015年01月31日09: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九思堂客人绘制油纸伞。
  舒剑摄

  九思堂客人听古乐演奏。
  舒剑摄

  篁岭“晒秋”景色。
  舒剑摄

  篁岭“晒秋”景色。
  舒剑摄

  三清山阳光海岸高空栈道雪景。
  舒剑摄

  我国古村落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其价值日益受世人瞩目。

  乡村旅游火爆,但游客对一些闻名遐迩的古村名镇的抱怨和失望也越来越多:只见“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建筑,体验不到本地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个古村古镇旅游要是火了,原生态的味儿就没了。”

  如何走出保护与开发“怪圈”,将乡村旅游开发与古建和文化保护结合起来?江西婺源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考。

  传统制作保护文化底色

  传统文化和技艺不能仅仅停留在景区介绍页上和解说员的嘴上

  “在这里不仅居住闲适,还能体验传统徽墨古砚制作;小孩对自己手绘的油纸伞爱不释手,乐得不行;夫人也对这里的徽派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虚此行!”在婺源清华镇九思堂,北京游客吴先生一家正和朋友一起,享受乡村别致生活。

  除了砚石打磨、手工制墨,跟专家聊徽派建筑等历史文化项目,九思堂创办人吴志轩还会根据客人需要安排打麻糍、编手串等传统乡土生活活动和摸螺蛳、植物拓印等自然山水体验活动,这是他“本土文化生活度假”理念的直接体现。

  吴志轩认为,简单地满足游客来转转看看买点土特产和小商品,吃一顿农家饭,住一晚农家乐的做法,虽简单易行却难以持续。游客越来越倾向于体验和融入式的旅游方式。

  体验项目从哪里来?只有从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中来。但要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容易。“古村居民向往现代生活,但这种追求必然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违背。如果村民不能在保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上获得持续的更高的收益,而仅仅通过行政管理让村民保持原态,是行不通的。”吴志轩说。

  婺源虹关村是明清时代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有“徽墨名村”的美誉。但虹关徽墨生产从上世纪90年代就逐步消失了。吴志轩所办的婺源县尚逸轩度假有限公司在虹关租买老宅,恢复传统手工徽墨制作。在撬动徽墨产业复兴的同时,游客也能参与徽墨制作。“很多客人都是因为这些传统项目远道而来。”吴志轩说。

  这种传统生产与旅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的认可,“没有本地文化的古建筑只是遗址,不能生产的传统技艺就是表演。”他说,景德镇古窑遗址古窑复烧以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炎生师傅每天在客人来时用泥拉坯,客人走了用坯和泥。这是表演,长此以往,手艺难免失真。

  再如,一些景区为吸引眼球,编纂传说,生造景点。“传统文化和技艺不能仅仅停留在景区介绍页上和解说员的嘴上,这样传承是打了折扣的,甚至是不真实的。” 周荣林说。

  祖屋再造保留古建本色

  旅游资源不是不能开发,但如果不会开发,不如不开发

  婺源石耳山脚下,曾因“晒秋”闻名的篁岭已经成为婺源乡村旅游的热门景区。在粉墙黛瓦、雕梁画栋中,20余座古建与村中原始徽派民居交相辉映,古建民居客馆“怡心堂”就是其中一座。

  “怡心堂”在婺源徽派古建筑体系中有独特资源价值。2012年,“怡心堂”花窗门片被盗,木结构横梁断裂、多处腐烂塌陷,当地镇政府因为重重困难无力实施保护。2013年10月,由篁岭景区全额出资,将“怡心堂”整体异地搬迁并修缮保护。镇政府资产权属不变,篁岭景区拥有经营使用权。

  “一砖一瓦不动,将北京的故宫整体搬迁到横店后还能叫故宫吗?”有人质疑,中国古代建筑往往因地制宜,环境赋予建筑的意义可能大于建筑本身,离开了原生环境,这些被保护起来的古建是不是只是木乃伊?

  婺源篁岭景区董事长吴向阳说,中国建筑确实要讲究与环境的融合。篁岭搬迁的20余座古建没有离开大徽州,徽派村落的背景没有改变。搬迁时,必须在篁岭找到能跟原生环境非常吻合的条件,才会选择搬迁。“当我们告诉参观古建的客人这是搬迁过来的,他们大部分都不相信。” 吴向阳说。

  不光是“怡心堂”,就在前几年,篁岭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徽州村落,曾因房屋倒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一度濒临衰落和消亡。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公司通过置换产权,整体搬迁,让失修的古宗祠重新矗立,破败的众屋再获新生……

  旅游资源不是不能开发,但如果不会开发,不如不开发。一些旅游开发者为旅客便捷甚至游客期望大改大造,造成古村落“日新月异”“千镇一面”。篁岭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村落保护的关系?吴向阳说,篁岭改造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80%的房屋都是原貌,村庄样貌肌理基本没有变化。“尽最大可能保留古村落原貌,而不是对它进行园林化景观化,是篁岭成功的秘诀。”

  对于拥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婺源而言,还有更多的“怡心堂”需要被保护。很多村落古民居年久失修,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加之利益驱动,许多古民居被 “外卖”至全国各地,屋内能拆的花窗、花坊等木雕构件也被拆卖,剩下的空宅只好任其倒塌重建。

  位于婺源县清华镇的九思堂是乡村旅游开发保护古建的另一种模式。吴志轩说,“我把房子租下来,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用来经营徽商文化度假宅院。”

  用作度假宅院的古屋必须满足现代人对于舒适度的要求,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持古屋原有的韵味?吴志轩说,徽州古建工艺大多体现在其公共空间,如楼下的天井、厅堂,而楼上空间价值相对较小,而我们的改造恰恰集中在楼上。对于公共空间,尽量按原貌恢复;对楼上客房,进行隔音、保温、卫生、采光改造。房屋主人汪兴昌对现状很满意,“祖屋保住了,我们还有收益,很好!”

  乡村旅游进入高铁时代

  转变政府主导的“火车头模式”为政府、企业、村民合力前行的“动车组模式”

  如果说古建是乡村旅游的骨架、文化和生活方式是血肉,那么村中原住居民就是灵魂。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分享旅游发展成果,破解开发与保护、门票经济与村民分成难题?

  对此,吴向阳认为,关键要有长远眼光,同时抓住产权这一核心问题。例如2009年,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公司通过整体搬迁,产权置换,理顺篁岭景区的产权关系,再通过在当地招聘劳务工人、返聘村民成为观光景点户和从事保洁、餐饮服务员等途径,给当地村民带来经济收益。

  1月4日,京福高铁婺源火车站建成。高铁开通后,婺源到北京将只需要约5小时时间,婺源将进入高铁时代,婺源的乡村旅游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也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保护好本土特色文化这条轨道,转变政府主导的“火车头模式”为政府、企业、村民合力前行的“动车组模式”,婺源也将会走入乡村旅游的高铁时代。

  

  三清山(顺道游)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境内,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如道教中的玉清、上清、太清而得名。目前,三清山已获得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等诸多荣誉称号。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运动,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这样的评价: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

  三清山不仅有着震撼人心的自然美,同时还是一座经历了1600多年人文浸润的道教名山。尤其是按八卦图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三清山与婺源两大景区之间相距只有70公里,车程1个小时多一点。三清山与婺源每天都有班车往返。(唐中科 吴齐强 吕富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1日 05 版)

(责编:吴昊、乐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