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邂逅高崎寨(足迹)

2015年01月31日09: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制图:蔡华伟 图片:人民视觉

  到岛城厦门游览的人,多数会直奔厦门岛南部的鼓浪屿,自己以往也不例外。这一次,只因住处靠近岛北高崎机场,晨练时想顺便去北边的厦门大桥看看,不期然发现了一个乡土气息浓郁、历史沉淀丰厚的好去处——高崎寨。

  厦门大桥是跨越海峡、连接北陆的交通要道,车流如梭。然而行人想到大桥附近逛逛,却并不便捷。经当地人指点,沿着通往大桥的嘉禾公路边缘,三绕两拐,就走进了路西一个村镇。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但在村镇中央,却有一块宽敞的平地,矗立着一座绿瓦红柱、描檐画梁的古建筑。寺前两侧,各有高低不一的石碑,有的一看就很有年头了。正中门楣上有一方红底金漆的匾额,上书“万寿宫”三个繁体字。看门前一座石碑上面的文字,方知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妈祖庙,果然古老。从门楣往里细看,重檐下还隐藏着两根盘龙石柱,想来也是古物。

  寺内无人,一时好奇,遂入内参观。这时,原先坐在寺旁茶桌上的一个年轻人,起身跟了进来。一交谈,敢情他就是这座宫观的主事之一林旭阳。这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妈姐庙,原先主供妈姐和闽南、潮汕乃至台湾等地崇奉的保生大帝——原宋代出生于福建同安县的一位名医,名吴夲(音“涛”),死后被尊为神灵。以后这里又增供高崎村林姓祖先、明代清官和理学家林希元。这位林姓年轻人正是林希元的后代,因此与万寿宫结缘。

  林旭阳很热情,也很健谈。听说我是远道而来,他便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原来这高崎村历史上是个很有名的地方。“高崎”之“崎”,源于古文的“碕”字,指“曲折的堤岸”。以前厦门岛北部海峡有一道港湾直通万寿宫前,那里有一排几座码头埠位。渔民出外捕鱼、客商进出海岛,多从这里出发。今天万寿宫西侧的石台阶路,就是当时的驿道。高崎村以北,则是厦门岛北弧形海岸线的突出部位。

  有码头、有滩头阵地,高崎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所。林希元在世之时,抗倭名将俞大猷就在高崎村北海岸高地上,设立了瞭望报警用的墩台。郑成功则在此兴建高崎古寨,在今高崎村驻扎兵营,储备弹药粮草,一度曾由郑军著名将领、爵封崇明伯的甘辉领兵驻守,故万寿宫前立有一尊珍贵的“颂崇明伯甘老爷功德碑”。1658年,郑成功北伐围攻南京,东南大震。但他没有听从甘辉速战速决的计谋,坐失战机,致使清军调兵反攻,大败而归。清军乘势尾随而来,拟一举消灭以厦门为根据地的郑成功,当时高崎是主战场之一。战争的结果是清军大败,“不敢复问岛矣”。甚至有传说,神秘死去的顺治帝,也在是役中被炮击而亡,清廷为保全颜面,称其染天花而死——当然这只是传说。

  林旭阳带着我,一路察看高崎村居中残留的原兵营印迹。分布在高崎山南坡的民房之间,至今仍可看到一层一层整齐的横沟。村中还有两口“国姓井”,因为郑成功曾被南明隆武帝赐给明皇室的朱姓,故尊称“国姓爷”。“国姓井”据说原来有三口,至今还有两口保存完好,厚重的八角形石井台上,村里人仍在洗洗刷刷,打磨着难以消亡的历史陈迹。

  高崎古寨在村子最北端,与村镇间有一条隐蔽在公路边沿、窄窄的石板路相通。古寨坐山面海,掩映在长须飘然的古榕树中,东边就是飞架南北的厦门大桥。寨顶有两座古炮台,各静卧着一尊铁色斑驳却威风八面的古炮,无声地回味着曾经烽火映亮大海的峥嵘岁月。1949年10月,高崎成为解放军解放厦门最主要的滩头阵地,鲜血染红了布满蚵石的海滩……

  由于鼓浪屿的名声,高崎至今仍在许多游览厦门人们的视野之外。不过,高崎人却一直在默默挖掘他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还有“米瓮设在海中央”的渔家文化。临别前,林旭阳专门送了我一本《重新认识高崎》的乡土文化校本教材。这是高崎小学一位退休老校长主持编印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热爱家乡开始”。(崔士鑫)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31日 05 版)

(责编:吴昊、乐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