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文明,不是示弱而是“示爱”

2015年05月29日08: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近期,“导游骂游客”“暴打女司机”“博物馆游客摸死海星”等不文明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引发社会焦虑。表面看是文明素质问题,背后则勾连着现代治理难题。文明不仅意味着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相善其群。那么,如何增进文明共识、共建制度文明?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取了3篇读者来稿,希望能激发深层思考。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同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尽可能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约数。下期大家谈,欢迎大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如何兼顾多样性和统一性,务实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为实现中国梦赢得最广泛的力量支持。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找准人际关系的“熔点”

  浙江桐乡 庄永明

  前些天,我和妻子去选购家具。在一个未设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我正驾车慢速左转,左侧车道突然冲出一辆小货车,迎面快速驶过来,我立马急刹车。本想让对方先走,不料他们也停下来。司机下车后,带着很大的火气,对我们大声指责。没等我与他“理论”,妻子就抢先说,对不起,我们挡了你的道,向你道歉。对方一听,火气小了许多,转身上车走了。一声“对不起”,将一场潜在的冲突,化解于无形。

  一个“让”字,既体现出个人的文明素养,又找准了人际关系的“熔点”。人与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有时就差一句“对不起”。假如我们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体谅对方,先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担起来,主动说声“对不起”,大摩擦或许就能变成小问题。消除矛盾的同时,还能收获人间温情,何乐不为?

  一声对不起,不是示弱,而是“示爱”,像关爱自己一样关爱他人。用行动促进文明,不妨从主动说声“对不起”开始。

          

  讲清“为什么”很有必要

  湖北武汉 余最玲

  退休后,我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摄影班,到处拍个不停。心里很是充实,但也有扫兴的时候——每当兴冲冲走进展览馆或博物馆,总会被“请勿(禁止)拍照”“请勿使用闪光灯”的警示语所“挡驾”,行动上服从了,心里却在嘀咕:为什么要禁止拍照呢?

  向博物馆工作人员请教,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用相机,尤其是使用闪光灯拍摄文物,很容易造成文物纤维结构的断裂。而闪光灯里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对彩绘、彩陶一类文物的破坏更大,经过强光的多次反复照射,不仅会使色彩褪去,甚至会使表面裂化,导致发脆发黄,让文物受损。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开始自觉遵守这些规定,还常主动劝说其他摄影爱好者。

  文明行为是一种双向示范,有效的沟通、必要的解释,不可或缺。对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来说,讲清某些规定的原因和道理,其实是最高明的劝说。因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还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

  甘肃会宁 阎晋平

  人皆有羞耻之心。对于不文明现象,说起来人人反对,现实中却屡屡发生。这往往是“一念唯己,了无他人”所致。

  排个队总想着如何插到别人前面去,而不愿多等一分钟;坐公交车,老人就颤巍巍站在身边,却视而不见、心安理得地欣赏窗外风景;大半夜燃放烟花爆竹,全然不顾熟睡的人们,只为亲朋的娱乐……不文明行为之所以积久成习,原因就在于眼里没有他人,心中只有自己。遇事先替自己打算,随时把利益考量的砝码移向自己这边,个人是舒服了,别人却难免不爽。如此一来,怎会没有冲突?

  不文明行为有个人素质的问题,但根子还是公共意识的缺失。正如梁启超所说,“独善其身”是私德,“相善其群”是公德。我们不仅要在私德上有追求,更应在社会公德方面求建树。一事当前,首先应管住心中那把计较得失的小算盘,为人处世,要保持推己及人的清醒,养成换位思考的自觉。只有在心中建构起共同体意识,明确群己权界观念,文明之花才能开遍各个角落。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9日 05 版)

(责编:张希、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