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旅游
人民网>>旅游>>正文

学者谈保护万里长城:应该引入民间保护组织

2015年07月02日10:45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学者谈保护万里长城:应该引入民间保护组织

  日前,有报道称,万里长城正在遭受着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摧残,除了八达岭、山海关之类的知名地方,许多野居的长城荒芜残败,无人管理,甚至被偷盗。

  文章援引了2012年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而早在2003年,长城已经登上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

  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长城是我们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千年的风霜没有摧毁它,绵延的战火没有摧毁它,却在和平的年代里被毁坏,殊为可惜,也不该如此”。

  被和平破坏

  数千年的中国文明,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物和古迹,而在所有历史的印记中,长城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在地理上,它蜿蜒万里,在历史中,它绵延千年,不仅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也矗立在中国人的文明史中。

  长城并不是那么容易破坏的,但偏偏就被破坏了,杨阳说,“长城修建的很多,在古代很长的时间里,它是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长城内农业文明长期抵御北方游牧文明南下入侵的见证。早期的长城从战国开始修建,最初是各个诸侯国各自修建,后来秦朝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就成了万里长城。不过早期的长城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今天人们看到了,大多都是明长城,一般以青砖为材料,容易保存,不易破坏,明长城经历过许多次战火,包括现代战争的洗礼,但都破坏不大,多数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些岁月和战火没有摧毁的长城,却在现在的和平时代大规模地毁坏了”。

  现代化的发展本身在不断地摧毁着许多传统的遗留,但长城显然不在此列,杨阳说,“长城位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大多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和现代的城市化建设没有什么冲突,不妨碍城市的扩大,甚至也不妨碍现代道路的建设,不存在被破坏的客观原因,但依旧被破坏了,这是尤为可惜的”。

  破坏的原因,还在于文物保护的无力,杨阳说,“一方面文物保护机构缺乏保护意识,长城经过的很多地区都是不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开发出来,变成旅游资源,对于地方来说其实是有好处的,但各地的不作为,导致长城年久失修,自然坍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当地的民众也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如果有一种有文化情怀的乡土意识,能够意识到,我们就住在长城脚下,这是我们独特的家园,就应该明白,破坏长城其实也是在破坏自己的家园,我想许多偷盗之类的就不会发生了,毕竟偷几块砖也不值什么钱”。

  以维护之名去破坏更不可取

  缺乏保护意识是一方面,放任不管,任其风化只是一种表现,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以维护的态度去破坏,有时候,这比放任不管更值得警惕。

  杨阳说,“有些经济发达的地方,他们确实会维修、维护文物古迹,但是他们缺乏文物维护的正确观念,不是去向专业人士咨询保护的方法,也不去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而是干脆把旧的推倒,在废墟上面建一些全新的仿古建筑,这种仿古式的重建,其实也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人们去看长城,看的是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悠远,而不是去看一些假古迹”。

  究竟如何保护文物古迹,许多人争论“修旧如旧”究竟是怎样的旧法?是当年建造时的旧呢?还是修葺之前的旧?对此,杨阳说,“《文物保护法》的表述是‘不改变文物原状’。文物保护的本义,是为了防止文物被继续破坏,比如长城,快倒了,那些给它支上架子,让它不倒,出现裂缝了,固定一下,防止裂缝扩大最终坍塌,这就是保持原状,在没有即时性的毁坏危险时,尽可能不去动它。但是保持原状本身也不是都适用一样的方法,也要根据文物的功能来分别对待。”

  不同的文物原本的功能不同,在今天的功能也不同,因此,保持原状的维护就应该有多重方法,杨阳说,“比如说四合院,本来它就是住人的,现在也依旧住着人,对它的保护,第一就要保证居住的安全性;第二,要保证它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比如说通水、通电等,因此这时候的保持原状,适合的做法就是让它的外观和刚刚建起来时保持一致。但假如是长城这样的,只是供人游览的,那么就只要保证它不会被继续毁坏就好。同时,对于一些容易破坏的地方,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比如说有些地方墙皮风化,那就可以采取规劝甚至禁止游客攀爬的方式来保护”。

  文物古迹的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而这价值往往是时间赋予它的,杨阳说,“那些把古迹完全推倒,重建新的仿古建筑,即便是建的和当初一模一样,也不是古迹了,它的历史价值没有了,这样的保护,毋宁说是破坏”。

  中国史重要见证

  在今天,关于保护长城的争议,集中在保护的方法上。不过这种共识并不是一直都有,在学界,对于长城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杨阳介绍说,“从现代的观念来看,长城本身是农业民族抵抗游牧民族的一个象征,同时也是农业民族长期封闭、保守的一种体现,这样的观念对于我们建设一个开放的现代化国家来说,显然有不利的影响。其实这样的观点,本身是在呼唤现代化,试图扫除人们在思想上进入现代化的障碍,以更加开放的心胸和眼光去看待自我、应对世界”。

  另一方面,从人的存在、文明的延续、生活的需求来说,长城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又绝对有保护的必要。

  在今天,世界早已经开放,当年的争论已经平息,作为文物古迹、也作为历史见证的长城,已经有了新的意义。杨阳说,“人和别的动物不一样,人们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历史。虽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当下,但是却永远有追溯本源的需求,而历史,是人类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它的人文生态、精神状态是肤浅的,甚至是沙漠化的。所以,所有有人文情怀、有人文关怀的民族,都会注重历史文物的保护,那些文物古迹,它们诉说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诉说着这个民族是如何步履蹒跚地走到今天的。就好像我们的长城,我们看到它,就能够感受到,我们祖先是通过怎样的艰辛修建它的,我们的祖先为了争取生存的空间,保护安宁的生活,究竟付出了多少血汗”。

  人总要追求一点儿感官刺激之外的享受,一种属于精神上的陶冶和满足,而追溯自己的历史,永远都是让我们精神更加丰富的最好途径。杨阳说,“长城不仅是旅游资源,也不仅仅是一堵长长的墙,也是我们感受生命、感受生活的重要精神财富”。

  应引入民间保护组织

  所有对于历史的尊重,其实都是为了现在活得更好,也是为了未来攀得更高,所以,即便是以功利的标准去判断,保护历史,保护我们的过去,也是必需的付出。

  杨阳说,“记住历史,不仅可以激励人们的忧患意识,也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民族,既不可能是有人文情怀的民族,也不可能是创造未来的民族”。

  这就是保护的意义,杨阳说,“我们创造了财富,但不仅仅只是用来消耗掉,用来吃喝享受,拿出一部分来,保护历史,既是告慰先人,也是告诫后人,还是激励自己。”

  万里长城,可以想象它的保护是一个艰巨的事业,而需要保护的,绝不仅仅是长城,杨阳说,“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时候太多了,也就不重视了,许多时候保护者不胜其烦,保护不过来”。

  保护不过来,依旧要保护,杨阳说,“应该调动民间组织的力量,不仅仅由政府来保护,在世界上,有许多专注于保护文物的民间组织,致力于文物的保护、维修、维护。假如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些民间的基金会,让它们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特别是长城这样跨越许多省市的古迹,地方政府之间可能存在很多协调的问题,但如果能够引入民间保护组织,情况就会好很多。此外,也应该从教育中培育人们良好的历史观、文物观,让普通人也有好的文物保护意识,这样形成政府、民间、当地百姓共同组成的文物保护系统,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杨阳: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责编:赵亮、连品洁)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