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芦荡如雪蒹葭苍苍,太湖边

弥漫一缕暖香

王伟健  肖琼琼
2015年10月07日08: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太湖芦花。
  资料图片

  太湖芦花。
  资料图片

  “草绳做鞋底、芦花做鞋帮,冬天穿着,脚不生冻疮。”

  

  “彩云梳妆在天涯,临水照镜羞答答。水边野鸭飞逃去,清风嬉笑舞芦花。”在色彩缤纷的秋季里,生长在芦苇上的一簇簇白絮花,貌不出众,实在容易令人遗忘。

  赏芦花的季节一般要在深秋,天气已有些凉,在太湖边,一簇簇的芦花如雪般散漫开来。《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蒹葭其实就是芦苇,这千古佳句为芦花平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

  每年的这个时候,江苏无锡的摄影师沈建军总要到位于该市西南郊的长广溪湿地公园去拍芦花。长广溪湿地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也是无锡芦花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它西依军嶂山,北连蠡湖,东邻大学城,南靠太湖。从江南大学北门出来,沿着街道前行,芦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情态。走进长广溪湿地公园,白绒绒的一片铺在波光粼粼的湖边,好像是天空送给湖水的一床羽绒被,美得让人心生温情。“深秋的芦苇花,让人总有种放飞的情怀,走遍山山水水,还是太湖边上的芦花最让人痴迷。”他说。

  漫漫的芦苇地,由水岸边延伸至蠡湖,让人分不清哪里是陆地,哪里是湖水。湖面水气蒸腾,天空白云缭绕,云遮雾绕,水天一色。有的芦苇已全部老去,芦花雪白,枝叶金黄;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如此灿烂;有的芦苇还未完全老去,青黄错杂,自由恣肆,英气勃发。蓝天和白云也在见证它们的美丽,并为它们做最好的背景。秋风荡处,笔直俊逸的芦秆紧紧簇拥着,密密麻麻,仿若一道“苇墙”,苇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白绒绒的芦花整片整片地铺在波光粼粼的湖边,从高空俯瞰,仿若一层轻薄的羽绒被铺在湖面上,当真是“芦荡万顷,皑若积雪”。这场“芦花雪”一直到翌年一月才结束。

  在江南,只要有水的地方,都有这些柔弱的植物生长。每年春江水暖的时节,芦苇又从河滩边抬起头来,又尖又嫩,几场春雨后,芦苇秆子由细变粗,芦芽跃出水面,像玉米拔节似地往上蹿,继而又长出颀长的叶片。端午节过后,芦苇一个劲地疯长,芦苇顶部抽出圆锥形的花穗,初绽新蕾之艳。盛夏三伏,花穗渐渐蓬松,毛茸茸,软绵绵,信手一捋,花穗会分解成无数个小绒球,轻轻一吹,便似六月飞雪。重阳一过,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由初期的粉色转为白色,长势愈盛,远望一片霜白。

  年复一年,皑皑芦花如期而至。

  太湖边则是芦苇丛生的地方。在无锡,除了长广溪湿地公园,贡湖湾湿地、梁鸿湿地、 管社山湿地以及鸿山镇后宅等地都是秋日欣赏芦花的好去处。在这些区域,不仅有“芦荡飞雪”的壮景,还有美丽动人的传说。

  鸿山镇后宅,村东水道有一墩曰西施墩。苇芦丛生,水涸则现。相传,当年范蠡归隐,听闻吴民将忠骨都埋葬在故文台,特偕西施凭吊故文台。祭毕,范蠡和西施再去姑苏凭吊,乘船行十余里,遇一荡,西施投身自沉,死于荡中。范蠡将尸体捞起,抚尸三叹,后人称此荡为三叹荡。此时的三叹荡里,雪白的芦苇丛生,似乎在祭奠那段凄美的爱情。

  对于生活在芦苇荡旁的人们而言,芦苇不仅流传在古老的传说中,还温暖着他们的生活。芦根盘根错节既能固土护堤,又能食用,具有清火解毒疗效。芦秆可编席子和农具,芦叶可包粽子,芦花还可做保暖的鞋子。

  “草绳做鞋底、芦花做鞋帮,冬天穿着,脚不生冻疮。”这是人们记忆中的芦花鞋,柔软的芦花像长在鞋上,毛茸茸的,像极了两只鸟窝,不耐看但很暖和。

  家住江阴的老翟,今年67岁了,十几岁时就跟着上一代人学会了做芦花鞋。“每到深秋季节,很多人进到芦苇荡里,采芦花,做棉被、做芦花草鞋,暖和着呢,是冬天御寒的宝贝。”

  在老翟的记忆里,以前,村里很多人都穿着芦花鞋过冬,而且都会做,他们还经常挑着整担的芦花鞋去常州卖,最贵的卖到两毛八分钱一双。“那时候做一天工,也只有两毛钱的工分,所以做的人多。后来分田到户、去企业做工,大家都不做了,都有快30多年没有做过芦花鞋了。”

  如今,穿芦花鞋的人少了,但仍有不少人喜欢买一双芦花鞋放在家里,当做民间工艺品来欣赏。芦花鞋散发出幽幽馨香,曾经的温暖已成为儿时的记忆。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07日 07 版)

(责编:刘佳、郑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