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黔东南侗村苗寨

古寨 山水 乡情

本报记者  王子潇
2015年12月12日09: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大利侗寨的手工老人。
  本报记者 王子潇摄

  黄岗村民居。
  本报记者 王子潇摄

  西江千户苗寨。
  本报记者 王子潇摄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云山林海之间,散落着美丽而神秘的传统村落。这里流淌着秦汉的风韵,保存着明清的古朴,传唱着千百年的天籁歌谣,延续着原始而单纯的生活习俗。

      

  踏访黔东南,最值得观赏的便是那浸染着浓郁地域风情和历史沧桑的侗村苗寨。走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凝望设计别致的古寨木楼,聆听清澈嘹亮的古调长曲,仿佛进入了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触摸到黔东南苗侗风情的真实肌理。

  风雨桥、鼓楼、吊脚楼

  侗寨沿溪设,苗寨依山建

  大利侗寨位于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的西南部。据当地人介绍,村寨的口述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至今仍保留着完善的清代前期道路格局。进入寨门右转,便看见侗寨标志建筑——风雨桥。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建在村边寨脚溪河流水之上的一种亭阁式长廊形状桥梁,桥身雕有精致纹饰,可谓是侗族的“艺术长廊”。大利侗寨寨头、寨中和寨尾共有5座风雨桥,将河两侧的居民区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鼓楼是侗族村寨或族姓的标志,是村民集会议事的场所,也是口述民族历史、学唱侗族歌谣的课堂。黎平县黄岗村内共有高昌、当老、巴西、高已和亮井五座鼓楼。这五座高大的木构多檐鼓楼耸立在单檐民居之间,是黄岗村最显著的标志。鼓楼以木榫、木栓穿合连接,不用一钉一铆,外形气派雄伟,蔚为壮观。

  来自村北和村西的两条小溪汇流于村中向南流去,一排排侗家“干栏式”木房、禾晾架沿溪顺势而建。当地人说,住房与禾仓分开设立,目的就是一旦住处失火,不会殃及粮食,避免造成更大损失;住楼沿溪而建,也是为了更好取水,方便生活,也能更好应对火灾。

  与侗寨多平地沿溪建房的设计不同,苗寨多是依山而建的连绵村落,而最负盛名的就是苗家的吊脚楼了。

  西江千户苗寨是黔东南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西江的吊脚楼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多建架于高山斜坡之上,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或用作厕所;二层用作堂屋、卧室和厨房,三层用于存放谷物及生活资料。站在山峦观景台远望,一个个精致的吊脚楼星罗棋布于群山之间,为山色增添了一份祥和的生活气息。

  侗族大歌、苗族舞、芦笙节

  古朴的调子,热闹的风俗

  如果说古寨村落是苗侗历史文化的静态呈现,那侗歌苗舞则是当地人悠远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动态展示。

  苗族的舞蹈种类多样,有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等,舞姿轻快活泼、潇洒自如,诠释着苗族人热情乐观的质朴心态。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歌记史、以歌记事、以歌传情,传承千年。这种一领众和的纯人声合唱却有着起伏分明、清澈渺远、气势恢宏的音韵之美,颇具黔地特色。侗族人说“饭养身,歌养心”。在黎平县黄岗村和从江县占里村,能看到许多村民围坐在鼓楼处,欢快地唱着古朴的调子。黄岗村的侗族大歌以男性为主,合唱的人数近百,依照不同的声部进行排列,无论老少都参与其中。山呼海啸的嘹亮歌声伴随侗族方言演绎出原汁原味的乡土天籁,众人高低声部的错落衔接与童音的独声领奏形成鲜明的听觉冲击,让人听后陡升涤荡心灵的共鸣之感。

  生活风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在岜沙苗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十九是芦笙节,岜沙人会在坡脚拜太阳神。芦笙响起,大家从坡脚随着芦笙的节奏,目视东方慢慢倒退往上走,声势浩荡。

  这样的特色活动在黔东南还有很多,比如侗族黄岗村热情有趣的“抬官人”、岜沙苗寨男女谈情相约的六月秋千节、大利侗寨红火热闹的七月吃新节等。新异多样的节日风俗彰显着黔东南各美其美的民族亮色,也映衬出苗侗人淳朴的自然心态。

  “一生有三棵树伴随”“占里是船,树木是水”

  打心里敬畏自然

  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号称“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这里的成年男子人手一把枪,既可以打猎,也可以保护村落。

  岜沙寨人信奉树神,认为树的生命茂盛,人的生命也会健康长寿。当地村民滚水格说,“寨里人一生有三棵树伴随,第一棵生命树,第二棵消灾树,第三棵是常青树。生命树和常青树是人为种植的,而消灾树则是寨老为孩子们指定的长得枝叶茂盛、枝干笔直的树,拜到15岁。”岜沙人的每个家族男性都有守护树木的义务,从古到今,岜沙严禁滥伐树木,并在现代村寨管理中将此规约纳入规范村民行为的准则。谁违反了规定,就必须接受相应惩罚,由寨老带领当事人在村寨前的祖母石前进行。

  侗寨占里村的生态观融于这句话,“占里是船,树木是水,没有水,船就走不动”。村里人认为,每砍一棵大树,需补种十棵小树作为补偿,否则就会触犯神灵,为村寨带来祸乱。正是这种依赖自然、敬奉自然的意识让占里村有着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参天的古树犹如一个个守护神,护佑着这方美丽的土地。

  “江从白鹭飞边转,云从青山缺处生。”这是八百多年前赵希迈对黔东南自然美景的深情描画。留存于黔地山水间的古村旧寨装点着这片秀美山水,凝结着苗侗人千年的家园乡愁,也将继续向世人诉说大美黔东南的生动故事。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12日 05 版)

(责编:刘佳、韩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