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塞腰鼓
腰鼓转一转 四季保平安
安塞腰鼓的魔力在于,只一眼,就足够让你记住那一抹流动的红。
早上7点,周志塞一天的腰鼓生活就开始了。
拢好手巾,挎好腰鼓,“咚咚”的鼓声便会在他的小院里回响起来,儿子、媳妇、女儿也陪着父亲一起练,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即使是冬天零下20摄氏度的天气,也挡不住腰鼓一敲带来的热情,“腾空的感觉很好。”他说,“一点儿也不累。”
8岁起,周志塞就能跟着大人们打安塞腰鼓,一打就是33年。今年41岁的周志塞已经是一名有20多年经验的专业腰鼓培训老师。
好玩、热闹的安塞腰鼓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加入到腰鼓的队伍当中,像周志塞一样,这一爱好甚至成了很多人一生的执着。
但腰鼓的乐趣还不止于此,它还给了勤奋的腰鼓人一副强健的好身板。在周志塞的腰鼓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75岁,依然坚持演出。起抬跳、跨左腿、踢右腿、双脚成腾、落地马步……腰鼓的每一个动作都像跟自己较劲,头顶上羊肚子手巾的两个角随着舞动一摇一摆,尽显“得意洋洋”之色,“每打一场下来都会出一身汗”。
在周志塞看来,安塞腰鼓是安塞的一种风格,“舞步相当好”,糅合了武术、剑术、舞蹈、体操等多种艺术形式,但学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快的一个礼拜就学会了,慢的最少要三个礼拜。”师父领进了门,修行就在个人了,要真正做到动作到位、节奏准确,则需要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具体咋打,谁也不好说,就是随性。”
在陕北有句土话,叫“穷乐呵富忧愁”,说的是,穷人高兴一天是一天,但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可能未必乐得起来。“我有钱也罢,我欠别人债也罢,大家乐呵乐呵吧,日子总得过,灾也罢,难也罢,该来的总得来吧,有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安塞本地人郭志东说。于是,到了一年春节的时候,打腰鼓就是一种宣泄,把一年的压抑“挥霍到里面去”。
鼓,在汉民族的文化里,被认为是可以通天地的物品,打鼓就天然地带有祈求的意味,一为风调雨顺,二为人口平安。
新年的第一缕曙光还未映出山头,响亮的鼓声便穿过安塞的空中,给这个寂静的小村庄送来了新年的第一声祝福。村里每家每户出几个人,聚到一起就是一支拜年队伍,浩浩荡荡 “沿门子”,到每家每户的院子去表演一场腰鼓,“咚咚”的鼓声一响,就算是送上最好的祝福了。
表演结束后,受到祝福的门户还会给钱,300到500不等。有时演出到了中午,队员们就三三两两地随意挑选人家去吃饭,“家里都备好了酒席”,算是福利。“正月里,腰鼓在院子里转一转,一年四季保平安。”周志塞说。
如今,腰鼓,正成为安塞一张亮丽的名片,会不会打腰鼓甚至成为区分是不是安塞人的标志。周志塞至今记得在延安演出时,一个不会打腰鼓的安塞人被问及的尴尬场景,“安塞这么美的腰鼓你都不会打,你肯定不是安塞人!”
这话说起来有些心酸,但也足以说明安塞腰鼓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响亮的腰鼓声、力道十足的舞姿已成为安塞人的精神归宿。这份历经岁月长河淘洗的文化瑰宝不仅融入了安塞人的血液中,还将继续传唱着安塞人生生不息、积极乐观的卓越品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