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高台花鼓
农祖稷风 喜庆祥和
“嗨!嗨!”热闹的背景音乐响起,一群红衣服姑娘从两边快速闪出,围着前面的三排长凳敲起了对鼓。鼓声渐密,姑娘们迅速将凳子摞至五层高,领舞的鼓手姑娘攀至最高层,侧敲、缠敲,黄色的棍绸上下翻飞,煞是好看。紧接着,20个姑娘分别攀上高台,底下的转盘开始转动,姑娘们跟着伴奏敲打着鼓面,动作整齐划一,肩鼓、胸鼓、腿鼓如同长在身上一般。猛的,姑娘们集体在高台上反身下腰击鼓,这便是高台花鼓的最难动作“倒挂金钟”,惊呼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2月1日,在山西省运城市河东会堂的迎新春演出中,稷山安福高台花鼓《农祖稷风》,以鼓舞为核心,把鼓乐、舞蹈、民歌、高跷走兽、旱船木马、高台花鼓、秧歌等民俗文化艺术搬上了舞台。
稷山花鼓从古到今经历了不同的演变阶段。最初的形式较为简单: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舞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4个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表演。乐队在旁边伴奏,而且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
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演变为有女演员加入一起演出,人员逐渐增多,表演形式不断改进。抱鼓的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4人增至8人、10人。自明清以来,稷山花鼓又有了质的飞跃,演员阵容壮大了,化装、服装更为讲究,动作技巧更为丰富,增加了鹞子翻身、凌空跃马、水中捞月、金鸡独立、孔雀开屏、秋千荡虎、倒挂金钟等高难度动作,演出人员多达200人。
作为高台花鼓的传承人,苏安福从小就开始接触高台花鼓。“祖辈都是靠这个谋生的,自己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基因吧。”除了刻苦练习基本动作,他还是一个爱琢磨的人。“没事就想着哪个动作更加精彩,怎么样才能让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年轻时候爱吹唢呐,我自制了一个4米多长的唢呐,这个也算是创纪录了吧。”苏安福边说边把手指头指向了墙上的一张照片。靠着这股钻研劲,他把稷山高台花鼓带到了世人面前。
“转盘、抬搁、增加凳子层数,这些都是在我手上完成的。”苏安福说起在高台花鼓上的传承创新来头头是道。“比如说这个凳子的层数,只能是增加成奇数,不能增加成偶数,因为最上面最后只能放一个凳子。”
苏安福带着记者来到弟子们训练的地方,这是一个露天场所,数九寒天,风刮得让人站不住。但是苏家班的人早已习以为常,这些弟子们年纪都小,看到记者的镜头都不自觉地往后躲,但是练起功夫来却毫不含糊,击鼓、下腰,俨然个个是行家。
小组长付彩璐今年仅18岁,谈到她是怎么走上高台花鼓演艺道路的,付彩璐略显羞涩地咧嘴一笑:“从小我就对舞蹈、表演等非常喜欢,我在这里还能学习舞蹈、唢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年我们在太庙参加表演,看到了好多外国人,可有意思呢!”
近些年,随着在北京奥运会、春晚舞台上的高难度表演,稷山高台花鼓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有动力,也有压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高台花鼓的传承中来,共同把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苏安福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