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的样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临沂时说:“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沂南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嫂明德英的出生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党政军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岸堤抗大一分校,青驼山东战工会,马牧池常山庄中共山东分局,孙祖东高庄徐向前旧居、《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孟良崮战役发生地,代庄八路军一纵成立地和徐向前元帅到达沂蒙抗战的第一站等红色遗址众多,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等许多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红色文化资源非常深厚。
常山庄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如何弘扬沂蒙精神,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帮助全县68371户,119445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直是摆在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面前的急迫重要的政治任务。2007年,电视连续剧《沂蒙》在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并在全国热播,给沂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以《沂蒙》电视剧拍摄为契机,以实践“沂蒙精神”为主线,果断决策以常山庄村为核心,建设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为主要载体的“沂蒙红嫂文化旅游产业园”,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力大的产业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改变长期以来以资金、物资简单化输血式临时救助的扶贫方式,帮助西部贫困村贫困户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从2009年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常山庄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00元提高到2014年的20000多元。以常山古村为核心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等160多部影视剧,常山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村好莱坞”,2012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3年获评“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2014年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沂南西部形成了以常山庄村为核心,融影视拍摄、红色旅游、乡村休闲、党性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红色乡村旅游目的地。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现任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和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等领导先后来沂南视察,全国各地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和游览参观的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统筹规划,融合发力,彻底改变红色资源密集的西部山区基础条件,让“人人都说沂蒙山好”。2014年8月,获县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的《沂南县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一核四带四大综合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框架中,明确提出西部山区以红色文化体验、革命教育基地、山地观光休闲为发展重点的“山地红色文化体验带”规划布局,建设以依汶镇、马牧池乡为核心,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精红色文化产品,形成“红嫂”旅游品牌,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借助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重点项目,提升市场知名度,促进区域旅游和相关产业的产业化、综合化发展的“红色文化休闲旅游综合体”。
常山庄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几年来,在常山庄、新立村、双泉峪子、代庄、香山、龙泉等重点贫困村,县里重点安排省市县第一书记帮扶,交通、财政、农业、水利、水保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融合发力,优先改变西部贫困山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条件。先后投资近6亿元,新建、改建了沂蒙生态大道、沂蒙泉乡大道、红色旅游专线、336省道、泉重公路等17条旅游交通道路,开通了红色旅游专线班车,硬化、绿化通往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专道80余公里,汶河、三山沟、常山、桃花峪等流域全面进行了生态治理,昔日交通闭塞、衰败落后的贫困山区,天蓝地绿水清,景区通达,村庄整洁,成为“人人都说沂蒙山好”的红色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好地方。
抓龙头带动,强村帮弱村,常山庄变身“乡村好好莱坞”,成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扶贫贵在精准,沂南县在红色旅游精准扶贫中,把着力点放在培植红色龙头旅游企业,实施强村带动战略,引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有水吃,有路通,有活干,有钱挣。”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民刘存厚,用“四有”道出了常山庄村的变化。
《沂蒙》热播后,2008年10月,县委县政府安排全县经济发展排头兵的南村社区到常山庄村开发建设,累计投资5、4亿元,立足原真的“红色”古村风貌和“绿色”山乡生态,建设了由“古山村”、“古县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影视服务中心”“沂蒙红色写生基地”5大部分组成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安置因影视基地建设搬迁的村民,各级投资8000万元,按照“两心、两轴、四组团”的布局结构,建设了占地160多亩,综合服务中心、红色休闲娱乐广场、医疗卫生所、垃圾中转站等旅游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常山庄社区。
常山庄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站在常山山顶,环绕四周,常山老村古朴浑厚,古老的槐树、苍劲的柿子树、茅草覆顶的房子、石砌的院落、银花飞溅的打铁铺、吱吱作响的小推车、石碾,无不在诉说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明清风格的古县城,城门、围墙、炮楼、妓院、赌场、码头、衙门、军营等一应俱全,恍若步入血雨腥风的岁月;龙嘴湖畔,阁楼林立,翠柳含烟,杂耍、茶社、特吃等挠你心肺的东西一定会让你慢下脚步;常山社区,楼房高低错落,街道宽敞整洁,村民安居乐业,让你疑心到了现在化的城市。
山城相映、山水相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常山庄村风情独具,影视拍摄、红色教育、休闲度假、娱乐体验一样也不缺,成为省内外闻名的综合性红色旅游小镇。走在风光秀美的路上,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明星大腕,“山村好莱坞”、“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美誉名不虚传。
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红了旅游项目,富了贫困群众。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红嫂纪念馆、抗日民主政权纪念馆、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旅游项目和纪念场馆的带动下,沂南县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每年增长都在30%以上,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贫困村群众就地转型、就地增收的新途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直接安置当地农民就业210人,带动发展“农家乐”宾馆饭店、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50多家,300多名村民常年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景区建设等工作,每天人均收入超过120元。不少贫困村,发展了玩具和草柳编旅游纪念品等加工项目,解决了1000多名常年闲的妇女、老年人工作问题,年人均增收 1万余元。苹果、冬枣、车头梨等采摘园发展到4000多亩,亩均增收1万元。
常山庄村沂蒙红色影视基地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改变了西部贫困群众的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思想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煎饼、粮食酿酒、大碗茶、草编、地瓜玉米等百姓家中司空见惯的物品,成了旅游旺季竞相销售的旅游商品。普普通通的车头梨由以前的不到2元一斤提高到现在游客自己采摘5-15元一斤,既节省了劳动力还提高了价格,带动了贫困农民快速致富。
金融支持,破解红色旅游发展资金短缺瓶颈。沂南县在红色旅游精准扶贫中,相继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沂南县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了金融服务旅游的功能。扶贫小额贷款发放中,对在红色旅游规划区中有一定经营基础,发展农家乐积极性高的贫困农户,信用社给予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执行国家基准利率,到期还本的优先享受财政全额贴息。对红色旅游企业提供享受基准利率、年3%利率贴息、政府购买担保的“富民生产贷”优惠政策,培植核心拉动型红色旅游项目。在全县列入市农发行扶贫贷款的38个项目中,用于改善红色旅游规划区道路交通、水利、生态等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的项目31个,贷款额度7.2亿元。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发起成立20亿元规模的沂南旅游扶贫发展产业基金的路径,支持红色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证。
沂南县红色旅游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成绩,是新时期“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生动实践的结果,下一步,要进一步增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的针对性,发扬钉子精神,树“沂蒙红嫂”红色旅游服务品牌,力争到2018年,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沂蒙红色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带动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徐从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