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大餐多 边款你至爱

新鲜的生菜。
①小孩津津有味地吃着脆嫩爽口的生菜包;
②一般扒完龙舟即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龙舟饭。
上周五,10万游客登西樵山,万人宴筵开1500围;在官窑,生菜宴设宴340多围,款待3000多宾朋;在黄岐北村,村民自发集资,分发3.48万斤“胜意蔗”。
佛山作为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和著名美食之乡,一年中有多达60余项岁时节令传统节日。每逢民俗节令、宗亲团聚和村节宴请,都离不开美味 “大餐”,如正月廿六的“生菜宴”、端午的“龙舟饭”等。这一系列的“民俗大餐”既搅动了人们的味蕾,寄寓了祈福纳祥的好意头,更蕴含了朴质的乡情与亲人团聚的情思。在“民俗大餐”的传承、弘扬与创新上,佛山也做了积极的尝试。如官窑生菜会正筹备申报国家级“非遗”,西樵山的万人宴也拟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成民俗文化活动品牌。
统筹/温利
文/广州日报记者黄健源、刘鹏飞、温利
图/广州日报记者张宇杰
生菜宴
“好意头”相似 习俗各不同
时间:正月廿六
地点:狮山官窑、大沥北村等地
菜肴:“生菜包”、“胜意饭”、“胜意蔗”等
上周五,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生菜会”如期举行,共设宴340多围。与此同时,另一生菜宴在北村上演。据介绍,官窑生菜会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而大沥北村生菜宴的记载始于200多年前。
在官窑生菜宴上,前来赴宴的市民会拿起一片生菜叶,把美味小菜包裹起来。生菜宴的各种菜式都有吉祥的寓意,如酸菜炒蚬肉,寓意“子孙显达”;茨菰煮猪肉,寓意“生个胖娃娃”;粉丝虾米,寓意“长寿富贵”。
而在大沥北村,生菜会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是“生菜包”。生菜包以洗净的生菜叶包裹着米饭炒的酸菜、韭菜等馅料。吃生菜包也寓意“人财两旺、长长久久”。而前来汇演的狮队都会获赠一筐洗净的生菜和一盆生菜包馅料,这些馅料名为“胜意饭”,以图“来年生生猛猛”。而其他人也会带上两根有头有尾的甘蔗回家,以示“甜美长久”之意。大沥北村村长冯兆彬告诉记者,“胜意饭”、“胜意蔗”是北村独有的传统。
官窑、北村同处南海,生菜宴有着相近的习俗,但两地生菜宴的历史沿革和传承保护都不尽相同。目前,官窑生菜会正筹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官窑地方志主编陈炳松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往往需要有记载历史渊源的文献资料。据介绍,在清代的《南海县志》中已有专题记述官窑生菜会的盛况。“虽然广州芳村、佛山黄岐等地都有生菜会,但官窑生菜会应是省内历史最悠久、文献资料最齐全、内容也最丰富。”陈炳松说。
而记者了解到,北村生菜会也于2012年入选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今成为广佛地区春节一项重要民间活动。佛山市非物质文化中心副主任关宏表示,北村的生菜宴自发性强,原汁原味。但是历史渊源记载不及官窑,这方面仍需要不断丰富。
万人宴
申请注册商标 有效传承文化
时间:一年两次,农历正月廿六及农历九月十九
地点:西樵山
菜肴:万福盆菜
上周五,西樵山筵开1500桌的万人宴备受关注,不少游客“食过番寻味”。
据悉,斋宴取名“万福盆菜”,厨师把20多种素菜材料一层一层叠入大盆中,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制作者李先生表示,从选材、烹饪、分配等一层层制作过程都十分讲究。例如盆菜用水是来自西樵山上200多处泉眼的泉水。而把材料放入盆中的次序也大有讲究,诸如豆腐泡、素丸子等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第二层的土豆、胡萝卜、腐竹、笋和香菇在慢火之后不断吸收浓郁的汁液,开始变得软糯。吃到最后,最底下的萝卜、莲藕充分地吸收了整个盆菜的精华,各种的鲜味尽在其中。
整个工作的完成要动用百人,市民品尝盆菜有着“渐入佳境”、“盆满钵满”的吉祥寓意。
记者了解到,西樵山今后将推出常规日子的盆菜,不止在正月廿六和农历九月十九,其他时间均可预订品尝,甚至推出私人定制。不仅如此,据报道,西樵山还将把“万人斋宴”申请为注册商标,将传统文化更有效地进行保护和传承。
龙舟饭
吃的是乡情 图的是意头
时间:端午前后
地点:盐步、九江等地
菜肴:榄角烧肉、“百家菜”等
在端午节前后,佛山各地的龙舟赛事此起彼伏。除了龙舟赛,还有吃龙舟饭的习俗。记者了解到,关于龙舟饭的最早说法是“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各村祠堂都是张灯结彩,厨房锅铲翻飞,等候着扒手凯旋。
龙舟饭材料一般有沙葛、豆角、鸡肉、粟米、冬菇等,寓意着一家大小吃后,能像龙一样威猛矫健。
九江传统龙舟省级非遗传承人朱石明介绍,之前的龙舟饭没有固定的场所,通常是龙舟扒到哪里,龙船饭就吃到哪里,有的人会送饭给扒龙舟的人。
而龙舟饭也分几种,不同的场合会吃不同的龙船饭。朱石明说:“按照各村的条件和环境,大家不在意菜式如何或者是否需要出钱,最重要是图个高兴。”至于菜式,多半能见到榄角烧肉,意为“出头露角”的好意头。
据盐步老龙省级传承人邵钜熙介绍,传统龙舟饭的乡情和意头是大于功能性的。如今,各地大鱼大肉式的龙舟饭很常见,但传统龙舟菜菜式在盐步一直保留着,提醒现代人要忆苦思甜。
九大簋
庆宗亲相聚 用高规格菜肴
时间:冬至日
地点:黄岐平地
菜肴:“三硬”、“三扣”“三小炒”
每年冬祭期间,大沥平地村黄氏大宗祠里热闹非凡。去年,超过1700名黄氏乡亲朋友从各地赶回参加冬祭。每年冬祭,除了庄重的祭祀仪式,也少不了吃“九大簋”、“太公分猪肉”等传统习俗。平地黄氏大宗祠管理委员会副会长黄汉威介绍, 宗亲齐聚,围餐吃的也是传统菜式,俗称“九大簋”。
在过去,“九大簋”也是广东人最高的待客规格,宗亲相聚,用高规格的菜肴对待,显示的是隆重与重视。传统“九大簋”,包括白切鸡、烧肉、烧鹅或烧鸭在内的“三硬”,扣肉、扣鸭、扣蚝在内的“三扣”以及腰果炒马蹄在内的“三小炒”。
佛山非遗专家余宛韶介绍,冬至意味着一家团圆的习俗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以前,佛山人过冬至很隆重,要唱戏、拜祭祖先等。而民俗文化专家指出,发展至今冬至的现代性已经十分明显,家庭团聚成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价值观。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