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宝斋蒋凤君
藏书展现文明的典雅气质
书是宝玉,从中可以辨其大义,察其微言,以为己用。
——蒋凤君
近日,第二届中华藏书文化论坛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主办方之一的华宝斋,同200多位文化界人士,一起对以线装书为载体的藏书文化展开热烈讨论。
伴随悠悠墨香,承载着历史文明的藏书文化逐渐展开,也勾连起人们对线装书的美好记忆。如何致力于线装书制作传承,并焕发中国古典文明的雅致与风骨?华宝斋负责人蒋凤君向记者娓娓道来。
影印藏书 失传古籍重现生机
淡茶养精神,清茶滤心尘。饮一杯清茶,拿一本线装书册,在前人的引导下,追根溯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蒋凤君说,线装书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要做得精致,细枝末节处的讲究外行人难以领会。以一本书为例,从造纸开始,一个工人一天平均做1000多张,将一张张印好的宣纸装帧成为一本书,需要经过对齐、分书、包角、打孔、贴签条、上函套等20多道工序,环环相扣。蒋凤君也曾经尝试书册折页,一天至多只能折1500张。
蒋凤君所领导的华宝斋,古籍线装书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木刻版画、金石拓片、佛教典籍、名人手札、文学名著等诸多门类。它将《十竹斋书画谱》《营造法式》等濒临失传古籍线装书及时抢救,重新影印,继而展现在大众面前。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它的套色高达12种,也就是说,每张纸要上机12次。描图的工人,将原版压在玻璃台板下面,铺一层薄膜在原稿上面,用极细毛笔一点点描出来。伏案描图整日,一幅图版往往也未能描完。当时,年龄尚小的蒋凤君便跟着师傅,逐渐走进制作线装书籍的大门,从而接触到藏书文化。
走入学校 藏书文化熏陶后人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使读书精神广布于庙堂民间,民族文化薪火绵延不绝,呈现它的人文精神,是蒋凤君一直努力去做的事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蒋凤君认识到应该把藏书文化推广到学校,让传统经典走进现代生活。藏书文化,不仅以“藏”为重,更以“传”为重。好的著作要让更多的人分享和认同的原则不能变。
蒋凤君把书房植入学校,并且着手开始系列校本课程、师教、礼教课程的开发。她已经在北京市某学校试点。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线装书纸张、字体判断它的年代。她主张让学生自己去造纸,在木板上刷活字刷,去车间装订成册,提高动手能力。今年,1000多名学生将陆续前往实验基地学习。
蒋凤君之所以大费周章,把藏书文化带进学校,让孩子接触线装书,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还有审美情趣的培养,“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藏书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蕴涵着书法艺术,和赏心悦目的精良版本。蒋凤君把书比作是宝玉,从书中可以辨其大义,察其微言,以为己用。
私藏书籍繁荣 推出百部经典
蒋凤君说,我国藏书文化绵延数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古代,承担图书收藏的主体是历代的官私藏书楼。截至目前,中国有100多位具备一定名气的私人藏书家,藏书数量达到上万部。很多读书人之所以重视藏书,就是希望家学、家风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现如今,全民阅读的大时代背景下,怎么去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
华宝斋选取了从唐代至清代101本国学经典,汲取传统思想的营养,所选书目以贴近生活为标准。
蒋凤君说,小时候,母亲让她起床的第一件事去扫地,做家务,并且扫地从四周开始向内扫。后来她发现所有的美是来源于生活,比如做饭、洗衣服,都有各自提高效率的方法。同样地,选择书籍供给更多的人看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但是,这样一个小众的行业,面临着生存考验,华宝斋目前只有十几个员工。蒋凤君希望添加更多的人手,来扩大藏书文化的影响力。李亚鸽 王 珏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3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