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拍胡同老人杨玉顺

北京胡同是“活”的(追梦)

本报记者  徐  靖
2016年05月02日08: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杨玉顺在胡同里拍摄。
  资料图片

  北京胡同。
  杨玉顺摄

  北京胡同。
  杨玉顺摄

  没有昂贵的设备,没有专业的构图,没有精心的修饰,没有多样的风格,不过是一张张普通的夹道、石阶、楼梯、墙壁、内室的照片,但因为真实,每一张都平易近人又独特鲜活,这些是杨玉顺拍摄的北京胡同。用脚步来丈量北京胡同,用相机来记录北京胡同文化,他已做了近3年。

  “胡同有另一种美”

  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但杨玉顺最钟情的,还是胡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北京人对于胡同有一种独特的情结,北京人和胡同有一种扯不断的联系,胡同是北京的另一种美。

  杨玉顺今年63岁,其实,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祖籍河北香河的他,两岁多的时候随父母迁居北京。退休之后,开始了对北京胡同的拍摄,一发不可收拾。

  拍摄胡同这个想法的产生,杨玉顺有自己的故事。他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年轻时家里经历过多次搬迁,曾在北京多个区县的胡同居住生活,对于胡同、胡同里的人和事有很深的感触。他说:“一座房子,如果没有人居住,几年之后就会自然损坏和坍塌,房子的生命在于有人居住。在国外,很多建筑都有历代主人的记录。我也由此想到,对于北京胡同,我们遗忘得太多。建造高楼大厦其实很简单,可惜没有文化积淀,但是胡同本身就是活的历史,是北京历史的见证。”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见证。

  拍了几年胡同,有了一些摄影作品,虽然没有因此获得什么奖项,但是杨玉顺乐在其中。杨玉顺因为胡同与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结缘。一次在逛黑芝麻胡同的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了一间特别的四合院。“门口是7级高台阶,这是有讲究的,古时一品以上官员是9级台阶,既然是7级台阶,很有可能是王爷府。而且旁边有上马石,应该是武官。”正当杨玉顺在门口驻足观看时,房主马先生走了出来,两人便攀谈起来,马先生还邀请他进屋看看,之后两人便成了好朋友。

  “挡”是“挡”不住的,但该留的还是要留

  随着对胡同理解的加深,如今的杨玉顺也更加关注胡同的命运来。在他看来,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是目前胡同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感叹:“对于北京来说,胡同是它的根。如果没有胡同,就没有了根。市政府保护胡同,我是很赞成的。”当然,年久失修的胡同和四合院必须重新整修,杨玉顺希望能够修旧如旧,反对大面积推倒重建。

  提起如今火爆的以胡同为主题的旅游,杨玉顺并不太推崇。他认为,胡同本身就是北京独特文化的组成部分,完全商业化之后,反而失去了特色,无法体现北京独特的魅力了。当然,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杨玉顺也明白这个道理。他说:“‘挡’肯定是‘挡’不住的,但是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尽最大的力量,能保存就保存,不保存就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规划和搬迁,以后就不会遗憾。”

  拍摄胡同多年,杨玉顺逐渐受到了一些关注。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他说,自己也不过就是在走一走,看一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身边的人。在他看来,他只是在记录这段独特的历史,不想去涂抹和更改,这么做,自己的良心是安的。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2日 07 版)
(责编:吴昊、郑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