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传统吃食(四季美食)
5月5日立夏。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热风开始蠢蠢欲动了。
立夏:立夏这天可以从地里摘下青嫩的蚕豆,加上盐用清水煮,煮得了剥了皮一咬,那份带着地气儿的鲜就别提了。江南人家会用红豆、青豆、绿豆、黄豆、黑豆拌上大米蒸成五色的“立夏饭”。而在北京,小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喝酸梅汤了。把乌梅、冰糖和桂花用开水熬好晾凉,放上糖桂花,冰镇之后喝上一口,透心儿凉。
小满:“夏满芒夏暑相连”。小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它没有直接说明气候,也没有表示冷热程度,说的是植物的生长状态。什么叫小满?在北方是说像大麦、冬小麦、花生这些夏季成熟的作物开始灌浆,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这个节气大田里阳光明媚,庄稼锋芒朝天。荒滩野地里的苦菜,也长得格外精神。苦菜是一种古老的野菜。《诗经》里就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的说法。有的地方把苦菜叫败酱草,因为它晒干了会散发出一股大酱坏了的味道。可有意思的是李时珍却把它叫天香草,《本草纲目》上说经常吃天香草可以“安心益气,轻身耐老”。苦菜苦里带涩,涩后回甘。可以做汤、做馅儿,甚至可以热炒、煮面。不过我觉得最好还是用盐、醋、蒜泥就那么简单一拌,吃起来是鲜嫩爽口,清凉甘香呀!
芒种、夏至:到了芒种,春花开始凋零。在古代,芒种要祭花神,为花神践行。这种风俗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芒种多在农历五月初。五月初五是个大节,叫端午。端午节,吃粽子,大江南北都有这个习俗。有意思的是粽子的口味一反“南甜北咸”的规律,往往是“南咸北甜”。南方粽子多用酱油浸泡糯米,甚至有用大油、卤汁先把米烧透了再包馅。而北方的粽子最典型的是江米小枣的,清香扑鼻、晶莹滑润,蘸着白糖那么一咬,杀口甜!
魏晋以前,端午和夏至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端午算是“卫生节”,人们挂艾草、洗菖蒲浴防病除瘟。日久天长,夏至的一些民俗也赋予了端午。就比如吃粽子,粽子的历史要比屈原早,原本是夏至的祭品,叫做角黍。是用生于阴柔之水的菰叶来包裹被称作“火谷”的黍,体现“阴阳相裹”的寓意。先民正是用这样质朴的语言来和大自然沟通的。角黍后来演变成端午吃的粽子。至于把粽子和屈原联系起来,则是六朝以后了。
小暑:小暑一到马上入伏。头伏吃饺子是北方的风俗。热腾腾的饺子往上一端,是既开胃又解馋,身体里的汗出透了,还能排排毒素。
大暑:“头伏饺子二伏面”,到了天闷热得只能吃过水凉面的时候,也就进了大暑。要说过水凉面那最好是芝麻酱面。北京人喜欢配上点儿焖透了的芥末酱,那股蹿鼻子的辛辣直冲上脑门子,刺激得人打个大喷嚏,开窍提神,暑气顿消!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07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