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再见,变味儿的东华门夜市

2016年06月07日08:27 | 来源:北京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再见,变味儿的东华门夜市

  2014年10月4日,国庆黄金周第四天,东华门夜市即便白天客流“热度”也没降。(资料图片)  北京晨报记者 史春阳/摄

  网友拍摄的照片显示,为方便逛东华门夜市的境内外游客,部分商户给每样小吃都标上了中英文名字。

  面对夜市里这些萌萌哒的小点心、五颜六色的水果串,游客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各自的朋友圈晒图。

  本月24日,经营了32年的东华门夜市将在营业结束后停业闭市。从最初带着生活气息的活色生香,到最后成为广受质疑的众矢之的,这个北京唯一一个挂名“夜市”的小吃街直到最后的告别,充满了北京人、外地客的爱恨交加。

  现在

  失去特色

  与王府井小吃街“傻傻分不清”

  在全球知名的旅游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上,东华门夜市以“Dong Hua Men Night Market”的名字出现,在1588家北京市景点中排名第56,并得到了只为“持续受到旅行者好评的酒店、景点和餐厅”颁发的卓越奖。

  但只有逐条翻看点评者的评论内容时,才会发现这样的排名、这样的荣誉,基本上满足的都是外国人对神秘东方的新鲜与猎奇。在点评中,他们会对夜市上统一挂起的大红灯笼赞叹不已,一半以上游客的点评中对东华门夜市售卖的炸蜘蛛、炸蜈蚣表示“可怕”和“疑问”:“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炸虫子?”一位游客写道:“我们上周刚刚去过台北的繁华夜市。东华门这里是失望的,食品摊位上大家都穿着同样的制服,迎合游客的主要目标。食物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许多相同的食品,附近的摊位都在卖。”有的外国游客甚至完全分不清东华门夜市和王府井小吃街的区别,这也足以讽刺失去特色的东华门夜市早已沦为“路人”。

  而在更为本土化的大众点评网上,满分为五星的评分体系,东华门夜市只有三星。“东华门夜市那可是北京最早,也是最火的夜市。小时候我经常来,因为家就住王府井这边,是我儿时最喜欢的地方。那时东西也很便宜,羊肉串才五毛一串,而且附近还有我喜欢的馄饨侯,羊肉串+馄饨侯是标配。现在的夜市已经完全变了味道,摊主也都是外地人,不可能做出正宗的北京小吃。”一位网友这样评价。

  曾经有媒体统计,这条不足500米的小吃街聚集着近百个小吃摊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在卖北京当地小吃,而且品类并不多,仅有爆肚、炒肝、糖葫芦、灌肠等种类。其余的摊位经营外地的各色小吃,如绍兴臭豆腐、内蒙古羊肉串、山东大煎饼、台湾大肠包小肠、大连烤鱿鱼,甚至由蜈蚣、蜂蛹、蜘蛛等组成的“昆虫宴”。“肉串提前烤好了,你要买时稍微热一下给你;爆肚很老,炸灌肠很皮,吃了几样感觉味道也是怪怪的;价格很贵:三串烤鱿鱼40元,炒肝15元,炸灌肠10元,卤煮18元。”网友还爆料称,这些在东华门夜市都能算得上“平价”了,一只炸蜘蛛,摊主开价就是80元。

  价格已经不再亲民,味道已经不再正宗,那么如果只是作为一道风景,或是依旧保留一份人情,也同样可以获得好感,只可惜这两点在如今的东华门夜市也已经荡然无存。很多点评者写道,空气中弥漫的油炸味道令人食欲全无,食客们只能站在黏腻的道路上围着垃圾桶吃喝。如果只是对摊位上摆卖的各种炸昆虫好奇、拍照而不掏钱购买的话,还会遭到摊主的白眼。

  过往

  市井夜市

  记忆中的味道风景人情

  诞生于1984年的东华门夜市和北京姑娘高雪(化名)基本同龄。1988年,6岁的高雪在北京市少年宫学舞蹈,下了舞蹈课,爸爸就骑自行车带着她从景山到东华门,买上一串炸鹌鹑蛋和杏仁茶作为“奖励”。卖杏仁茶的伙计会帅气地展示自己和龙嘴大铜壶之间的默契,一碗热气腾腾的杏仁茶上撒满了芝麻、青丝红丝,如果食客是小孩,摊主也会大方地多放上一勺白糖。“肯定花费不超过五块钱,那时候我们过春节压岁钱才五块。”

  她记得,那时候东华门夜市充满了市井的生活气息。没有统一的摊位,没有统一的着装,卖的都是老北京的各种小吃和家常便饭,但又不像庙会上都是商家和老字号,经营者基本全是普通百姓。卤煮、灌肠、羊杂汤、烧饼、面茶、锅贴……没人吹牛自己祖上秘方,只不过拿出的都是家里老辈人实实在在的手艺。“那时候有个卖羊杂汤的摊儿特别火,摊儿前的折叠圆桌挤满了人。好多人都是常客,大家会调侃摊主长得像相声演员石富宽。小伙子听见了就会说:‘我要有那两下子就好了,现在我能做好杂碎汤就行了,不然我们家就住旁边,你们还不跟我爸告状去!”

  除了北京小吃,在东华门夜市也能吃到一些百姓家拿手的吃食。高雪记得,那时候有个摊位是卖鸡汤面条。“还没到那个摊儿就能闻见香味,很多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下了夜班,都会把二八车支在摊位旁边,来上一碗鸡汤面,坐在摊前的马扎上稀里呼噜地吃,看着就特香。吃完了,再要一碗汤,老太太也会给盛上一大碗。”轻松、踏实,那时的东华门,美食里充满着人情,苦夏时能以美味调动百姓的味蕾,冬夜里炊烟和暖光能给晚归的人温暖。

  高雪告诉北京晨报记者,那时候的东华门夜市和现在区别很大。除了卖各种小吃,还有各种日用品、服装鞋帽。一些有手艺的人也会来夜市摆摊:修鞋的、修表的、修眼镜的、修钢笔的,还有不少人扯了布料,立刻就能找个裁缝摊量体裁衣。除了衣食住行,夜市还会透露出自然的“艺术气息”:“那时候我记得有个剪影摊,摊主是个40多岁的叔叔,他会一眼眼打量着顾客的侧脸,手中的剪刀不停地在一张黑色的电光纸上剪,几分钟就能剪出一个侧影。”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毕竟还是温饱第一,这个剪影摊前基本是看的多、掏钱的少。但摊主依然会随意寻找着人群中的“侧颜”,自得其乐地打发着傍晚的时光。

  未来

  还路于民

  原址启动道路设施改造工程

  2000年王府井步行街改造完成,东华门夜市更名为东华门美食坊夜市,为北京市东华门美食坊夜市有限公司的经营项目。

  失去特色、沦为“景点”、价格畸高,对于东华门夜市的这些诟病早已不绝于耳。长期以来,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营项目的独特性,使得其占道经营为交通出行和周边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华门美食坊夜市所在的东安门大街是连接故宫与王府井的重要通道,夜市摊位的占道经营使王府井、故宫周边原本就有限的道路资源更加紧张,随着游客量的大幅增加,市场经营过程中带来了交通拥堵、噪音污染等诸多问题。

  “卫生环境差、设施简陋、食品与生活杂物混放,食品原料渠道来源繁杂……”东城区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华门美食坊夜市还存在较多的食品安全隐患。近日,东城区食药监局还接到群众举报,依法查处了一处为夜市供货的糖葫芦加工点。附近居民反映,像这样为摊位非法代加工食品的行为在东华门夜市周边并不少见。

  不仅如此,周边单位、沿街商铺、附近居民普遍反映夜市影响了其日常办公、经营、周边居住环境,对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等也带来负面影响,要求关停夜市的意愿十分强烈。

  昨天,北京东华门美食坊夜市有限责任公司在东华门美食坊夜市市场张贴了《东华门美食坊夜市停业闭市公告》。公告称,由于该公司《餐饮服务许可证》已于2016年3月31日到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不能再继续办理许可登记,因此夜市将于2016年6月24日经营结束后停业闭市结束经营。其间,东华门美食坊夜市有限责任公司将为夜市商户办理相关手续。据了解,闭市后的东华门美食坊夜市将恢复道路通行功能,实现还路于民。

  据了解,夜市关闭后,东城区相关部门将在原址启动道路设施改造工程,恢复道路功能,还路于民,该地的道路通行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周边居民也将告别嘈杂,迎来宁静的生活环境。

  【记者手记】

  你已不如初见

  与崇文门菜市场的迁址、北京游乐园的关闭、红桥天乐玩具市场的拆除所引起的大批粉丝依依不舍的怀旧相比,同样是很多北京人记忆的东华门夜市闭市的消息公布后,获得的却是很多网友的点赞。

  “崇菜”是曾经的美食记忆,如今依然童叟无欺货真价实;“北游”在很多北京小伙伴心中堪比迪斯尼,虽然关闭但也算是“完美谢幕”;天乐市场的文具玩具种类齐全,也承载了很多孩子童年的快乐和校园情结。而东华门夜市,生生从一个充满北京味儿、活色生香的地方,变成了千篇一律、做着外地游客生意的食街。在这里,这样的景象不难见到:旅游团把一拨拨游客带到这里,游客们举着十几块钱的“老北京臭豆腐”、数十元的“老北京炸昆虫”,边吃边抱怨“北京小吃又贵又难吃”。

  还好,东华门夜市关了,原汁原味的东华门夜市也许真的只能活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与其让这样一个失去一切可爱之处的夜市继续存在,倒还不如保留记忆中的美好。因为很多热爱这个城市的人,见不得自己曾经珍贵美好的记忆沦为赤裸裸的赚钱工具,只剩下一片狼藉和骂名。

  东华门夜市名片

  现用名:东华门美食坊夜市

  曾用名:东华门夜市

  出生年份:1984年夏

  经营项目:现场制售小吃

  概况:夜市占据东安门大街北侧道路经营,东起王府井大街,西至晨光街,全长188米,宽8米,经营区域1500平方米。

  (资料来源:东城区政府)

  图:昨天,《东华门美食坊夜市停业闭市公告》已在市场张贴。图:由于6月24日夜市经营结束后就要关门,有些商户开始做停业的准备工作。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摄

  北京晨报记者 王萍

(责编:刘佳、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