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征精神融入当代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首轮六场吸引1.5万观众 <br>?昆曲《飞夺泸定桥》、评剧《金沙江畔》、电视剧《红色护卫》等正陆续推出
歌剧《长征》剧照。资料图片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主题创作也成为文艺创作的关键词。凝聚着浩瀚历史和动人故事的长征,在当下又有了新的生命和内涵。
筹备四年的歌剧,纪念长征胜利80年
7月1日至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长征》首演亮相。由印青作曲、邹静之编剧、吕嘉执棒、田沁鑫与杨笑阳执导的歌剧《长征》,可谓集结了当代优秀创作力量。“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准备撤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歌剧《长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歌剧一开场,一条红飘带连接起红军长征路线。以这条红飘带引领,序幕徐徐拉开。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歌剧以“信仰”和“理想”为创作关键,并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告别中央政府瑞金、悲壮的湘江战役、具有革命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以及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会宁胜利会师等历史场景。全剧共有六幕九场,登场人物近30余个,合唱队规模上百人。首轮6场演出吸引了1.5万名观众观看,上座率达到100%。今年10月,《长征》还将进行第二轮演出。
舞台剧方面,北方昆曲剧院上世纪60年代演出的单折现代戏《飞夺泸定桥》曾红极一时,剧院目前正组织力量对该戏进行改编和扩充;中国评剧院则将尝试评剧交响清唱剧形式推出舞台剧《金沙江畔》。影视作品方面,正在制作中的有电视连续剧《红色护卫》和纪录片《长征》。出版物方面,以长征亲历者亲笔纪实为载体的《长征长征》、大型纪实文学作品《红军》、由新四军研究会撰写的《家风的传承——我们家的长征故事》、讲述开国将军长征中鲜为人知事迹的《开国将军的长征故事》等主题书籍都将陆续出版。北京还将举办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网络主题征文活动,从民间挖掘优秀的长征题材文艺作品。美术作品方面,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将于近期展出。
追寻历史记忆 传承长征精神
在当今创作长征题材,一个命题摆在眼前,如何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走进这段历史,继承长征精神。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边国立说,传承长城精神,首先要追溯本源、记住长征;其次要有使命和责任感;再次要不断发掘蕴藏在历史深处的丰富内涵。“长征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源;长征具有恒久的历史价值,反映了人类在千难万苦面前的本质力量;长征闪耀着人性光彩,可以感染和激励青年人。”
歌剧《长征》在内容上,与着力塑造长征途中领袖人物形象的同题材作品不同,为了探索长征题材新的表现方式,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长征》力图通过普通红军战士闪烁着伟大人性光芒的感人事件,展现长征宏伟的历史画卷,忠实再现那段“苦难的辉煌”。在音乐上,以符合当今观众审美的“当代音乐风格”准确又新颖地重现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理想与情怀,并将歌剧的交响性与民族音乐的歌唱性相交融,通过一段段精彩的唱段刻画红军战士们的鲜明性格;通过西藏弦子、贵州民歌等民间音乐元素,表现红军长征的进程;通过气势雄浑的交响合唱表现红军长征的史诗性。
作曲家印青说,创作《长征》的过程也是探寻历史记忆、追寻长征精神的过程,而他也力图呈现长征精神的精髓:红军的文化是红色的文化,而红色文化源自于一个特殊的红色基因,这个基因仍然是当下社会所需要和发扬光大的,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歌剧《长征》主演、歌唱家阎维文表示,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无论是我们今天的事业,还是未来的事业,都需要长征的精神、红军的精神,以及像红军战士们那样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
在执导歌剧《长征》中的过程中,导演田沁鑫感受到了这股力量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我们的苦闷、我们的失意、我们的压力、我们的悲伤,我们即是群体中的一员,遇到现实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坚持、面对、突破,这就是朴素又平实的长征精神的体现。”“我们通过推出歌剧《长征》传承长征精神,目的就是要润物无声地将前辈的精神财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青年一代。”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16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