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深圳根 残垣待新生

南头古城南城门。
南头古城模型。
赤湾炮台的炮。
“南海长城”今安在系列报道
深圳的南山区高楼林立,沿着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辅路往里直行,一座饱经风霜却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城垣静静地矗立着。这是南头古城里保存较好的明代南城门,经过600多年岁月的洗礼,虽城楼已毁但神韵依旧,隐约散发出曾经广东海防要塞的庄严肃穆。
南头古城是深圳城市历史的源头,是深港历史之根,也是岭南人对海洋文化探索和追求的历史缩影。令人遗憾的是,南头古城极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并未被广泛认知。
深圳各大景点游人如织,曾威名远扬的南头古城却鲜有慕名者来访。城中私建违建乱象,让千年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几度搁浅,如今保护性改造再次启动,前景晦暗的南头古城或可焕发新的历史活力。
寻源
1700年高龄 因盐而兴
在深圳所辖6个行政区中,南山区位于中西部。而“南头”先于“南山”之名,早在1700多年前就存在于深圳的历史长河中,从岭南盐政中心转化为郡、县治的行政管理中心,是深圳城市历史的开端。
《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里这样描述,南头古城又称“新安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园以南,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北靠羊台山,西抵珠江入海口,南临伶仃洋,为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亦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文化源头。
“南头靠海吃海,因盐而兴。是渔盐业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博物馆讲解员刘佳妮说:“南头附近红花园、铁仔山等地段发现密集汉墓群,说明南头一带古时已是居民较多,经济发达区域,这与番禺县盐官设置有密切联系。”
刘佳妮介绍,该城汉时为盐官驻地、三国时驻东宫司盐都尉垒“芜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在此筑东宫郡城和宝安县城,明清时为新安县城。自晋代以来,香港、澳门、珠海、中山和东莞等地长期隶属南头古城管辖。她难掩遗憾地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保存不完好,这座规模和地位比大鹏所城更重要的南头古城,不会只是省级保护单位。”
寻迹
南城门超600余岁 完整保留历史原貌
“南头古城海防从唐代开始。”刘佳妮说,据《新安县志》记载,现存南头古城作为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始建于明洪武27年(1394年),当时为东莞守御千户所城。现存的南头古城自明万元年(1573年)设立新安县,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做了300多年的行政治所,统辖深圳-香港地区,也是深港历史的共同源头。
南头古城垣曾巍峨几何?记者看到,博物馆内陈列的南头古城模型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枕山面海,四周原有壕沟围绕,城垣范围东西最长为680米,南北最宽为500米,古城内六纵一横的道路网与自然地势完美结合,可想象当年的繁华景象。
不过,曾经巍峨霸气的城垣,已经在历次抗击外敌的战争中不复完整,北城墙尚存一段明代高低不等、断断续续的遗址。四座城门中,北城门在明代被封堵,东城门虽存业已改建,唯南城门保留了历史原貌。
记者置身南城门下,墙面斑驳苔藓荫生,仍能感觉到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从拱形城门下走过,仿佛正穿越时光隧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南城门已超600岁高龄,底宽10米、高4米半。2002年7月,南头古城垣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头古城博物馆副馆长刘昉介绍,目前,南头古城内有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保留着原貌。
寻史
军事要塞永不忘 御敌智勇传古今
南头古城一直被认为是抵抗外敌入侵的前哨阵地,抗元英雄文天祥等多位历史名人的英雄故事仍在南头古城流传。我国最早一次抗击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战争就在南头古城外的屯门海澳打响。
刘佳妮介绍,唐代“贞观之治”后,随着我国“陶瓷之路”的兴起,海上对外贸易日渐发达。进入广州贸易的商船,由于海路水浅,不能直入广州,须绕过香港大屿山经南头入虎门抵达珠江,因而南头便得天独厚地成为海上交通航道的必经之地。出于对海防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唐朝政府在南头设置了军事机构——屯门军镇,镇治在南头城,屯兵2000员。
屯门镇官兵2000人在当时是什么概念?据史料记载,根据当时的边防兵制,由中央指挥而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成为折冲府,当时岭南地区一共有3个折冲府,而广州地区就占两个。折冲府根据兵员多少分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屯门镇官兵2000人,兵力较“上府”还多出800人,并直属岭南节度使。
“屯门海战中,汪鋐就亲自在南头古城内坐镇指挥,还在南头古城召集能工巧匠仿造西式大炮‘佛郎机’。外敌船坚炮利,硬件设施比我们好了很多,但是汪鋐师夷长技以制夷,击溃了侵略者。” 刘昉认为历史和英雄不应该被忘记。
14世纪以来,海盗、倭寇、番夷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各地,为抗击外来侵略,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南头设立东莞守御千户所。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古城将士、居民在抗葡名臣汪鋐(1466年~1536年)率领下,联手抗击葡萄牙入侵,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屯门海战”,汪鋐也被誉为中国“师夷制夷第一人”。
而在鸦片战争中,自1839年9月的九龙海战开始,在当时的新安县海域,新安人民与英殖民侵略者大大小小打了9战,保持全胜战绩。
纵观南头古城历史,不负“全广门户”之誉。
古今
千年古城违建多 改造更待焕新生
人若行至南头古城深处,会发现修复后的新安县衙门、东莞会馆、海防公署等命运多舛的历史遗存,零星夹杂在无序杂乱的城中村里,岭南风格的古建筑则被众多违建民居所掩盖。路过城中小巷,也会偶遇一些旧时雕刻或壁画,但门墙上还未清理干净的“牛皮癣”和街头巷尾乱堆放的垃圾,让心中忆古思今的情怀大打折扣,质疑古城“名不副实”。
如今的南头古城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被战争和岁月过度侵蚀,难免让人“乘兴而往,败兴而归”。唯南头古城博物馆驻守在曾经的宝安县政府大楼原址,小两层楼内有“乾坤”,安静地诉说着深圳和南头古城的千年历史和辉煌。
在南头古城博物馆副馆长刘昉眼里,深圳的历史远非“三十而立”,而是一个千年边城,也是抗击外敌的英雄城市,而深圳所有城市历史文化都能在南头古城一带找到源头。她盼望南头古城的保护性改造启动后,能重现历史的真实与厚重。
根据南头街道提供的数据,南头古城现有的1294栋建筑,91%属于历史遗留违法建筑,历史遗迹在破旧脏乱的城中村被掩盖。
在7月5日举行的南头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第三次会议上,设计公司汇报了最新的南头古城保护性改造工程方案。
据悉,南头古城保护性改造将遵循“就地保护、活化整治”的方针:对改造潜力大的的部分进行保护性修复,再现传统历史风貌。
未来,南头古城改造拟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生活四大功能。南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军希望,让市民走在古城里头,就能够感受到古城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阮元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