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俗人的法舞——拉康加羌姆

洛扎县,因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素有“南方悬崖”之称。吐蕃时期为西藏约茹的千户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沃土上曾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和不朽的作品,境内自然景观独特,拥有众多美丽的传说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藏传佛教宁玛派重要的隐修圣地“卡久寺”以及西藏独一无二的拉康加羌姆就隐藏于洛扎县拉康镇的秀美山水之间。
清晨,在高原微寒的秋意中,我们从洛扎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道路,一路颠簸前行。沿途大山苍茫,偶尔跃入眼帘的草甸染了金边,小草、野花快活的随风起舞,享受属于它们的惬意时光,坡地上一块块几何形状的田地里,熟黄的青稞尚未收割,金黄的穗子沉甸甸的,摇摆着高原丰收的喜庆。草原、森林,雪山、瀑布,大自然的调色板调出了各种斑斓的色彩,让大家一饱眼福。
卡久寺,全称“卡久吉祥隐修院”,是历代努氏郎开宁布活佛学习、研修、修行的祖寺。寺庙雄踞于海拔3900多米的卡久山顶,与著名的库拉岗日神山相望,相传为莲花生大师第二任弟子郎开宁布活佛所创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是洛扎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卡久寺寺内供奉着吉祥多门佛塔等珍贵的文物古迹,山间峡谷内还有大量历代密宗大师修行过的神奇法洞。古老的传说和神秘的隐修地,一直吸引着信徒和游客的脚步,纷至沓来。
雪山环抱、群山掩映,蓝天白云、红墙金顶,卡久寺的环境十分幽静。远远的云雾中,明亮的阳光照射在幽静的寺庙上,格外美丽迷人。今天,在卡久寺门前广场,我们将带您欣赏一种拉康独有的噶举派羌姆舞——拉康加羌姆,品味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拉康噶举派羌姆舞,藏语称“加羌姆”,“加”藏语意为俗人,“加羌姆”意为俗人表演羌姆。羌姆,藏传佛教宗教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法舞,是宗教意识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产物,通常由寺庙的僧人进行表演。拉康加羌姆由六个特定俗人表演,艺术形式极其独特。2009年7月,拉康加羌姆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3月拉康加羌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康加羌姆产生源于距今五百多年前。相传,在拉康地方的东面山上有一个噶举派寺庙,叫“卡顶寺”。它的创建者德登喇嘛尼玛增在卡久山上的“江久布”(地名)山洞里修行时,发现了一座噶举派铜塔和一个大铜钟。他想把这两件珍宝赠送给拉康有名的“浪木拉康”(即现拉康镇所在地)。当德登喇嘛尼玛增将两件宝物运下卡久山,中途在一个空地上休息时,突然在他面前的空地上出现了六个男童在跳神舞的幻境。跟着幻境,德登喇嘛尼玛增找到拉康村里有六个男孩的村民“杜新”家,并把他根据幻觉编排的“吉羌”(“吉”藏语意为男性)传授给了这六个男孩。在庆祝枯廷拉康维修竣工的仪式上,六个男孩表演了熟练精通的羌姆。自此,拉康加羌姆就一年一年延续下来,成了当地特定的习俗。后来,伏藏大师尼玛增去世,为表达对大师的纪念,每年的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被定为拉康加羌姆的表演日。直到现在,每年藏历十二月十五日的传统边境贸易交流会举行的时候,拉康加羌姆都会是边贸会开幕式的首演节目,深受当地群众与外来商客的喜爱。
加羌姆表演者固定为六人,他们都来自本地出生高贵、笃信佛教、品德高尚的家族。鸣钹和鼓奏乐之人规定必须是门仓家族的后代,代代延续。现有第四代传承人是门仓桑珠,第五代传承人为白玛群觉。
煨桑台中缓缓升起淡淡的青烟,晨光静静地躲在缭绕的云雾里,庙门前的广场边信众身着盛装、举家出动, 席地而坐,等待仪式的开始。
广场上,布置开光仪式场所正按照传统仪轨在逐项进行。一人站在广场中央脚踩绳子,另一个人则手拿糌粑,牵着绳子以顺时针方向,由外向内绘画出三个圆圈,然后在中心圆内描绘出一朵栩栩如生的斑白杜鹃花,花的枝干由内向外蔓延。大幅的佛像唐卡的画像也已高高悬挂,准备工作已经完毕。
伴着桑烟四起,喇嘛吹动了悠长的法号,喇嘛们的诵经声响起,四周的人们竞相起立,仪式正式开始了。这时,天空中飘起微微小雨,更为今天的仪式增添了风调雨顺,阖家吉祥的瑞兆。法号声再次响起三次后,加羌姆表演开始。
拉康加羌姆表演原有八个部分,今天的表演只涉及其中萨堆、冲措、庚羌、庭麦董羌、加萨拔玛、喜达(藏语音译)等六幕。随着四起的号角声,第一幕“萨堆”—— 净地羌姆开始。为了禳解凶恶地煞,使当天的表演活动顺利完成,带着面具的羌姆舞者六人依次出场。他们脚步起落,衣带翻飞,腰间的经幡随着肢体的活动飘拂,动作缓慢稳健,鼓声激昂庄重。
随着伴奏的停顿,第二幕“冲措”上演,表演羌姆的六人在舞师的带领下一一登台。他们一步一跨、动作多变,双手时而叉腰、时而胸前交叉、手势灵活多样,变化多端,整个舞蹈风格粗犷豪放。拉康加羌姆的服饰也极富特色,大部分接近于日常生活,只有个别服饰与寺庙羌姆舞服饰相同。头包布、戴面具,一般用五色绸布拼成,上身披着四角脖套,即“堆来”,五色绸布围系在腰间,腰带上插有干草,裤子是肥大的黑布裤,脚上则穿着民间常用的“嘎洛”靴子。这一集里引人瞩目的是一个名为 “琼米穹”(藏语意为大鹏鸟、小矮人)的羌姆。故事讲述的是很久以前,西藏各地经常出现大鹏鸟吃人的事,为解救人间的灾难,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矮人(菩萨的化身)巧用干草和鲜肉诱惑大鹏鸟靠近,并利用缠于腰间的石子带(石簧)将大鹏鸟杀死的情景。
第三幕“庚羌”又叫“嘶铃鼓哆”,舞者的面具换做了面带微笑的女像面具,他们手持达玛鼓和铃杵,以顺时针方向依次旋转起跳。这一幕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加入了神公和神婆两个角色,扮演加羌姆六俗人的父母,并进行角色反串。扮神公的,梳长发、着白皮大袍、穿“嘎洛”靴子;扮神婆的,戴红帽、着长袍、系围裙、穿靴子。一会儿,他俩翩翩起舞,间或手持木制男性生殖器,跑到观众席中和观众亲热套近乎;一会儿他们在一起吃羊肉、吃糌粑,语言动作极其幽默诙谐,引得观众哈哈大笑。这一幕结束时,神公和神婆还向跳加羌姆者敬酒、取名、献上哈达,然后大家纷纷向加羌姆表演者送上祝福。
第四幕“庭麦董羌”又被称为魔天加羌姆,舞者们身穿黑服、手持矛剑陆续入场起舞。这时,一个头戴猴头面具,身穿棕色布套衣裤的猴子装束的舞者,以一连串的跳跃动作蹿到场中,频频向观众行礼,表情动作活泼有趣,吸引了所有的人的视线。一会儿的功夫,猴子舞者身手利落的爬上了广场中央的旗杆,左边招招手,右边做个鬼脸,引得观众纷纷向舞场投掷钱币、奉献哈达。下了旗杆,猴子舞者在领受宗府的红包后,钻进四周的人群里继续伸手要求施舍。他手持涂有荞麦浆糊的搅棍,谁不给钱的人就往其的身上涂抹浆糊。他的到来惹得人群中笑声四起,大家一边躲避搅棍,一个个争相打开了钱包。
在第五幕“加萨拔玛” 中,羌姆舞师分别扮成文成公主、伴娘等诸多角色。表演讲述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白神和黑鬼彼此斗法,两两对立争斗的故事。其中,白神为公主保驾护航,黑鬼则千方百计设障捣乱,最终邪不压正,白神战胜黑鬼,赞普和文成公主顺利完婚。
第六幕“喜达”。表演讲述了僧人从白莲地迎请土地神神像,并将其交由加羌姆舞师和压轴舞者来守护的的故事。这一集中,面具又有了新的变化,加羌姆舞师中只有一人戴鹿头面具,其它舞者均戴上了牛头面具。
紧凑的情节,加羌姆表演者时而幽默诙谐、时而端正有礼、时而金戈铁马的投入的表演,让时间飞快的流逝。拉康加羌姆表演结束,阳光已经西倾,湛蓝天空里丝丝缕缕的白云悠缓的飘行。煨桑台中还有一些没有燃尽的枝干正飘起白白烟雾,将寺庙前的广场包裹了起来,阳光在烟雾中变幻着七彩的光泽。
坚守才能传承,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存活在拉康加羌姆舞者记忆和技艺里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依然清晰的活跃在人们的眼前,也将永远留存、流传。
(李艳琼)
来源:地方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