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专题>>“藏源山南”优秀征文选登

红尘中最美的相逢

2016年08月05日19:59 |
小字号

泽当镇,西藏山南地区的行政中心。泽当,在西藏语中即“猴子玩耍的地方”,传说中是泽当的神猴同罗刹女结合而有了藏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座古老的建筑,那就是藏民族文明的起源地——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它位于泽当镇东南,高耸于扎西次日山顶,雅砻河在它的脚下安详地流淌。与西藏大部分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相比,雅砻河谷是一个阡陌纵横、沃野千顷的“小江南”。公元前126年前后,西藏的文明就在雅砻河谷拉开了帷幕。

雍布拉康的建筑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碉楼式建筑。位于整个建筑东端正中,即传说中聂赤赞普所建的最早建筑。高11米,外观似为五层,内部实为三层。第二是殿堂,传为松赞干布所建,最开始有三层,现修复为两层。第三是僧房及附属建筑。

雍布拉康,它没有布宫的雄伟,没有扎什伦布寺的色彩,只是一座精致的建筑坐落在那里。我一直在思考,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是如何建造它的,在高原上可以修建这样的寺院,唯一的答案或许就是虔诚了吧,信仰在很多时候可以改变人们的固有思维。站在山下仰望它,双手合十,许下愿望,静静的去感受。我也知道藏传佛教文化大概是从雍布拉康开始吧。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两步三步便是天堂,却仍然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此时这首流传于几百年的诗不由自主跳上心头,人是有很多的秘密不愿透露,有虚伪的一面,当你深入了解藏传佛教内涵,就能理解这首诗深刻的哲理性。在西藏有个谚语;即使再清澈的水,如果在一个杯子里不停地摇晃,它都不会清澈,即使再浑浊的水,如果静静地放着,也自然会变得清澈。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你没有给它时间去沉淀,而总是摇晃不停,那它就会处在一种浑浊状态。

因此在藏民族看来,所谓的幸福,就是“身体的平安和灵魂的宁静”。

但是身体的平安还算容易,灵魂的宁静实在太难,这就不难理解,近几年有不少企业家及成功人士在百忙中,定会抽时间去西藏待上些时间,他们的目的就是让心灵宁静。

西藏,它的文化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魅力和亮点。第一个方面是从善行和善心的角度来讲。西藏有很多很有智慧的谚语,有一个谚语说,你有了什么好东西,却把它布施给水里的动物和地上的牛羊。我一开始听到这个非常奇怪,我说你有好的东西,还有那么多的人需要帮助,为什么你去布施给水里的鱼和草地上的牛羊呢?这个就是西藏人训练、培育善心的一个智慧。他说你去把好东西布施给人,你就会怀着一种功利心,你就会想,我想他要感谢,他要感恩我,他要记得我的好,下次他是否会反过来帮助我,你帮助人的时候你总会带着这样的一种功利之心,但是你如果去帮助一个小猫,去帮助一个小狗,你甚至不会期待他说谢谢你,那么你的善心就会更加纯粹。

那么,只有你从心底想帮助人,不求任何回报,只有这么纯粹的时候你所发的才是一个善心,你这个行动不但是一个善行,你还是一个善人,像西藏这样善良人,他们是善良的极致。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大方,都很舍得,但是我也从来没有见过像西藏人这样能够抛舍一切的勇气和智慧。把他的一生积蓄奉献出去,奉献给寺庙,奉献给穷人,这样他会觉得此生圆满。

第二个方面,讲一下修行和修心。修行是什么意思呢?“修”是“修路”的“修”,“修改”的“修”,其实就是培育的意思,这个“行”是有两方面的含义,佛法讲叫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和合,这个“行”字不光是指行动,它更指行动背后的动机,修行其实就是修善,让你去行善,并且让你去怀着善心去行善,就是你要去众善奉行。

因此藏传佛教认为,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一旦觉悟众生就是佛,所以从变个角度说,求佛保佑,修行就是发现和唤醒自己心中的佛性,让自己更有力量,也让世界更加和谐快乐。

雍布拉康——虽然已经有点破旧,但昔日虎踞龙盘,雄伟壮丽之势依然可辨。在泽当,吃着飘香的糍粑和酥油茶、青稞酒,看着目光虔诚的身着氆氇长袍的藏民潜忍而过,想起自己此刻就在藏族的繁衍地雅砻河地区,心中更增添了一份对西藏的神奇感受。 

红尘中与你相逢,佛光穿过无边的苍凉,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光在“雍布拉康”越拉越长,有了“雍布拉康”的开始,才有了“苍央嘉措”的你,你那一首“那一世”的诗,此刻跳跃在我眼前——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祈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 垒起玛尼堆 不为修德 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刘卫东)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鹏(实习生)、秦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