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专题>>“藏源山南”优秀征文选登

彩云在山南

2016年08月05日20:12 |
小字号

对于一个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没去过西藏那终究会是一个大大的遗憾,因为在西藏,旅游的概念里多了许多的别致。

喜欢看云,尤其喜欢看西藏的云,轻飘飘地悬挂在半山腰处,像极了仙女腰身处的绶带,轻盈飘逸,随风摇摆。抬头看,近在咫尺,举手可得,浪漫脱俗,宛若仙境……

一早起来,去山南的车已经到了楼下。车沿着机场的方向行进, 很快到了雅鲁藏布江旁。在一块停着几条渔船的地方,我们停下车小憩。两旁山峰的半腰漂浮着很多的云彩,景色唯美,如仙境一般。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天高,云淡,江水汹涌;风劲,草疏,人近无。

吃完午饭,我们去逛了昌珠寺。昌珠寺离雍布拉康很近,这里供奉的主要是莲花生大师。在供奉的阁楼上, 有一副用珍珠绣成的佛像唐卡, 洁白莹亮, 是这里的镇寺之宝。在珍珠唐卡的旁侧挂着据说是文成公主亲自绣成的一幅佛祖唐卡,虽久经岁月,但唐卡也仅仅是泛黄, 并没有丝毫破损, 可见供奉保管之精细。

在桑耶寺,我们正巧遇见喇嘛辩经,下午3点辩经开始,周边的长枪短炮比中间的喇嘛多出好几倍, 或者这也是一种定力的考验。场地是用石头散放形成的, 我看见一个喇嘛在不停地用手挖地上的石头,并在手中揉搓,不一会手掌就开始流血,这就是所谓的苦修吧。辩经的方式很特别, 站着的喇嘛用曲肘伸展拍掌的方式,向坐着的喇嘛不断地发问。在赤松德赞弘佛的时期,曾经组织过莲花生大师和汉地高僧摩河衍辩论顿悟与渐悟的是非,以莲花生大师胜利告终, 最终禁止了汉传佛教在藏地的传播。而密宗中也强调上师的灌顶,宗喀巴大师就曾接受过萨迦派索南坚赞的灌顶。那么这种当头棒喝的辩经方式是不是也是追求顿悟的一种呢?

看完辩经,我们继续前行,车子很快爬上了5000米的山口,车里闷闷的。突然车头一个转弯,一片有如天空一般的湛蓝色惊现在我们的眼前,就好像天空映在秃山中的倒影一样;原先挺拔壮观的雪山和秃山夹在天地之间,就在一瞬间变成了几个小山坡,如果没有它们,恐怕真的可以看到天地相连、天地一色的奇异景观了。“啊!太漂亮了!”除了这几个简单的字,我们的头脑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能听到的只有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一条如油画般的深蓝色的狭长湖水跳了出来, 旖旎在青色的山腰旁, 羊卓雍措! 湖水很蓝,显得湖水很深, 所以几乎看不出流动的痕迹,就像一个少女静静依偎在山的怀里。在湖的西面, 正是夕阳前一抹强光的映照下, 云雾升腾起蘑菇的形状, 像天神下凡似地在光线中炸开。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人, 怎么可能没有信仰呢? 

我静静地坐在山坡处,看着天,看着湖,看着近处的突兀,看着远处的雪山,心就这样静了下来。想趁着当前的意境,回忆些什么,感慨些什么,展望些什么,却发现脑海中其实早已是一片空白。走近过死亡的人,会珍惜生命的宝贵;而许多从西藏回来的人,心会变得宽阔,应该就是所谓的“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净化”,人们会获得放下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回想起来,寒风拂面,风声灌耳,自己的脸上应该尽是泪水了吧。不过,这一段的记忆几乎是空白,不记得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也不记得自己当时的表情如何,只是跟着羊卓雍措一起静止,静止在脸上,也静止在心里。

去勒布沟的路上,成群的牦牛、碧玉般的拿日雍措湖泊、皑皑的雅拉香布雪山,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神奇原始森林景象让人目不暇接。山因为植物的原因,呈现出墨绿、深绿、黄绿、浅黄等不同颜色,而且植物低矮,因此更像是山体自己的颜色。有如纱般的轻云笼于其上, 似有似无。

午饭的时候, 我们把车停在一个山坡上, 山坡对面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湖,光线很好, 变幻着的湖面从浅绿到深蓝不断流转。湖畔的红草地上,散落着黑色的牦牛和白色的绵羊,像檀木盒上的花纹。趁着他们煮面的功夫, 我偷懒找了块石头坐着, 看着湖面的不断幻化。电影中经常的一个表现时光流转的蒙太奇,表现形式是把长时间拍摄的自然景象高速播放, 然后就是天上云卷云舒, 水面倒影飞快, 岸边花开花落。现在, 我眼前的景致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仿佛时光荏苒, 斗转星移就在眼前。

因为云的缘故,在一个谷地呈现一片阳光亮色,与周围环绕的诸多阴暗的山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若不是我思维清晰,一定会认为那里埋藏着惊人的宝藏, 或者是那里有个神仙在出关。

山南的云是圣洁缥缈纯净的白,直扑人的灵魂深处,美的让人想躺在它的怀抱里永远不醒来。临走了,我总是禁不住不停地回头看看那些云彩,不想让记忆寡欢……

(田鹏博)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鹏(实习生)、秦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