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国内>>宁夏

贺兰山下感受文化魅力

2016年08月10日13:52 | 来源:银川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贺兰山下感受文化魅力

媒体记者在西夏陵合影留念。

200多位记者探访西线旅游区

从8月7日开始,全国媒体银川行的80多家媒体单位200多位记者已在多个特色景点采风。昨日,他们再次踏上旅程,进一步感受银川的文化魅力。

在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和西夏风情园,记者们全方位地了解了璀璨的西夏文化,接着又在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纪酒庄品味了宁夏红酒文化。在之后的行程中,大家游玩了期待已久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和贺兰山岩画,将一天的活动带入高潮。记者们纷纷表示,这次采风更像是一场穿越之旅。最后,在瑞信温泉小镇轻松惬意的氛围中,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此前,记者们通过对滨河新区、鸣翠湖、华夏河图艺术小镇等地的参观,深刻感受到银川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中透出的勃勃生机。此番,记者们又对银川市西线景区展现的多元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并深感银川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烈。

“中国一绝”有情怀

记者在镇北堡影城采风。

“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名不虚传。8月9日,在地处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记者们一起重温那些曾经打动过万千影迷的电影画面,感受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效益与活力。

镇北堡西部影城在中国众多的影视城中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为特色,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著名影城。在此摄制影片之多,升起明星之多,获得国际、国内影视大奖之多,皆为中国各地影视城之冠,故被誉为“中国一绝”。

襄阳晚报刘芃汐说,老银川一条街让游客体验了穿越的乐趣,很有情怀。“建议影城能够增加饮食区,让游客在玩乐的过程中品尝银川美食,也能带动周边经济。”

西夏风情园 再现西夏王朝气息

媒体记者在西夏风情园采风。

有贺兰山做背景,西夏风情园显得古朴而静谧。走进景区,仿佛回到了西夏王朝。

在这里,记者们可以看到笔画繁杂的西夏文字,欣赏西夏陶艺,还可漫步在极具特色的风情街、市井街、寨堡等。除此之外,最吸引大家的,还是气势恢宏的西北独家实景马战演艺《烽火西夏》,扣人心弦的剧情,惊险刺激的武打动作,全面还原了夏辽“河曲之战”实景表演,通过激烈的战争场面,再现西夏王朝的辉煌历史。

“太精彩了,还没看够。”来自巴彦淖尔日报的胡俊翔说,不仅马战演艺精彩,西夏风情园的建设也很美,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簇拥着西夏风情建筑,别有一番韵味。此外,胡俊翔认为,围绕西夏本土风情,这里还能拓展出更多的内容,全方面展现西夏风貌。

西夏陵 为行程增添了内涵和韵味

8月9日这天,全国媒体记者来到期望已久的西夏陵。

西夏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

一次西夏陵之行,满足了记者们对西夏文化的好奇,神秘的陵墓更是让大家为之震撼。“以前看过一些关于西夏文化的资料,这回在现场看到,感觉很特别。”来自盐城晚报的丰春雷说,这几天去了好几个景点,西夏陵算是一个亮点,也为此次行程增添了内涵和韵味。在了解到西夏陵目前正在申报非遗项目后,丰春雷非常赞同,“这里对文化还原保护做得非常不错,不过在产业发展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以开发西夏文化周边产品,增加商业经营项目。”本报记者 李尚

集三种产业魅力于一身 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

媒体记者在酒庄采风。

8月9日,记者们来到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欧式的建筑风格和高品质的红酒,让大家感受到了葡萄酒旅游的魅力。

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是一家集葡萄种植、高端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文化展示、葡萄酒品鉴、观光旅游及葡萄酒主题会所于一体的综合性葡萄酒庄园,年可生产酒庄酒1000吨。目前,张裕公司已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建设了8万亩葡萄基地,建立起从葡萄基地到原酒发酵、生产的产业链。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白杨说,宁夏葡萄酒旅游的魅力在于集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酿造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于一身。他建议,酒庄不能只做游客中转站和接待站,而应成为旅游吸引物,将全域旅游的思维植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建设中。本报记者 闫茜

岩画 让贺兰山充满神秘感

媒体记者在贺兰山岩画采风。

“以前在电视上看见过贺兰山岩画,没想到亲临现场如此雄伟壮观。”在贺兰山岩画的采风现场,不少记者如此感慨。

贺兰山岩画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

泰山晚报记者丁宝刚说,贺兰山岩画给贺兰山带来了无限的神秘感。他认为,景区应该鼓励和支持为岩画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共同为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贡献力量,“大力吸收具有地域特色的岩画精品、岩画研究成果、岩画题材的油画作品、国画作品、圆雕作品等,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更多元的欣赏主题。” (闫茜 李尚 海坤) 

(责编:赵鹏(实习生)、秦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