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国内>>宁夏

全域旅游惊艳了全国“老记”

2016年08月11日14:41 | 来源:银川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全域旅游惊艳了全国“老记”

银川舰上,大家不时驻足。

8月7日,2016第十二届中国·宁夏银川国际汽车摩托车自驾旅游节暨哈雷戴维森中国第八届全国车主骑行活动(汽摩节)开幕,银川迎来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来自全国的80余家媒体,同时也是此次汽摩节中一大亮点活动——全国媒体银川行的主角。

此次,他们组成了一支200多人的强大采访团队,在滨河新区、鸣翠湖、西夏陵、镇北堡西部影城等地参观。8月10日,为期4天的活动完美收官,这些媒体记者们将用文字和镜头向全国讲述银川的魅力。

惊艳

湖城之美超乎想象

“真没想到这里这么美!”“不愧是塞上江南啊”……在全国媒体银川行4天的采风时间里,记者们感触最深的,是银川湛蓝的天空、开阔的视野、干净整洁的街道、绿荫环绕的湖城……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城市并非想象中的粗犷荒芜,而是如同一位眉清目秀的女子。

“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来自太原晚报的杨进感叹,银川有着丰富的水系资源,为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赋予了灵魂。

近年来,银川市秉着“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力度,使得“七十二连湖”等生态自然景观得以重现,也让银川城市内涵更加明显。承载古老黄灌文化的鸣翠湖、银川城市绿色飘带艾依河、银川最大湿地阅海……

无论是在景区还是市区,如诗如画的环境让记者们纷纷感慨,银川几乎每一处有水的地方,都是景。只有来到银川,才能体会到“塞上江南”的真正意义。

不少记者坦言对水洞沟印象深刻。

神秘

深厚文化底蕴令人着迷

8月9日,在贺兰山岩画景区,今晚报记者周克俞在景区驻足良久,告诉记者,目前,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祖先遗存岩画的地方不少,但从学术价值、文化底蕴上看,其博大精深,也许都远远比不上贺兰山岩画。

他告诉记者,中国并不缺好山好水的旅游景点,但像西夏陵、水洞沟、贺兰山岩画这样有文化底蕴、有历史的却不多,随着我国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但文化是旅游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弥补纯自然风景旅游的不足,还可以陶冶游客情操,并为本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银川是一座有魅力的旅游城市,这几天我总会被银川人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染,一座城市的文明在于市民是否有文化内涵以及幸福感,尤其是贺兰山东麓的文化旅游,今后一定将会是银川旅游的新风向标。”中国晚报工作协会秘书长王炳云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银川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阿合作上,具有人文、区域、政策等诸多比较优势。景点文化+旅游的元素已经成常态,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建设“两宜”城市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提出“2258”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了“两带一轴”休闲旅游带,文化旅游已经成了银川旅游业的一张名片。

前卫

旅游前瞻设计可树标杆

来自新晚报的谭启首去陌生的城市有个习惯,就是提前查找特色景区制作一份攻略,然后就在各景点“到此一游”。但是此番来银川却不一样,无论城市还是景区,处处各具特色。

其实,不少记者都在感慨,在这次采风之旅,各景点搭配,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带来了一次全面立体的体验。“银川各方面建设都很完善,凡是感兴趣的,几乎都能在银川找到。”阿拉善日报的魏义民说道。

4天行程里,安排了十多个参观体验点,每个点之间车程都不到一个小时。不仅交通方便,形式内容也多种多样。听导游讲解不过瘾,还有精彩的演绎再现一段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大家眼花缭乱时,景区周边还有趣味无穷的休闲场所。

近几年,宁夏一直致力于建设“中阿旅游中转港和国际旅游目的地”,而“全域旅游”正是实现宁夏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现在,银川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以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旅游模式被打破,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去打造。延安日报的许怀金认为,银川“全域旅游”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应该为周边地区树立起标杆。(记者 李尚 闫茜 海坤 实习生 贺佳骏 摄) 

(责编:赵鹏(实习生)、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