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国内>>宁夏

旅游扶贫:留住乡愁拔掉穷根

2016年08月15日12:08 | 来源:银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旅游扶贫:留住乡愁拔掉穷根

金秋时节,暖阳高照;苍穹之下,叠翠流金。在湖城银川乡村的七彩田园间,往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大大小小的农家小院,房净饭香……这些画面可谓是银川旅游扶贫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设立,坐落在六盘山脚下的宁夏固原地区围绕“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的城市地域形象,不断挖掘当地旅游特色,整合旅游资源,在旅游扶贫效果不断显现之时,也让曾处“深闺”的六盘山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而位于银川市的闽宁镇更是成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的典范,闽宁对口帮扶协作,使旅游业成为宁夏脱贫致富、发展经济的主要产业。20年来,旅游扶贫跨越千里,美了山川、富了乡亲。

“十三五”期间,宁夏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利用5年时间重点扶持全区9个贫困县(区)的7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银川市也将把乡村旅游与推进精准扶贫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专业培训等,以带动贫困农户致富。

借鉴

河北印象野三坡,扶贫千万家

涞水县充分立足旅游资源优势,致力打造以野三坡百里峡景区为龙头,沿线鱼谷洞、龙门天关、白草畔及拒马河沿岸为辅助的景区群,确立了对接京津、融入京津、服务京津旅游发展思路,不断改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

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和引导治理,涞水野三坡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山乡小镇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野三坡景区实现门票收入4.37亿元,总收入44.93亿元,带动山区贫困村由97个减少到60个,3万人实现脱贫。目前旅游已辐射周边7个乡镇、90个村,受益人口近10万人。旅游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涞水县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

借鉴

云南推进“布依水寨”

云南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拓展农民脱贫致富渠道,全力打造三省区结合部布依特色名镇、渔港休闲小镇、民族团结示进步范区。同时,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

该乡注重加快万峰湖水上机场建设步伐,推进“布依水寨”的规划、招商和建设,不断丰富水上娱乐项目,使万峰湖成为康体理疗、休闲度假、养生垂钓、运动休闲的水上休闲娱乐中心和飞行体验、高空观光、通勤保障的空中廊道,着力把万峰湖打造为5A级风景区。充分挖掘、策划、包装民族文化,积极策划和创办“正月花山节”、“三月三泼水节”、“六月二十四火把节”、“七月七淑娅节”等各类民族特色节庆,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采取“培训+考察”“现场+远程”等方式,进一步壮大乡村旅游。

甘肃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甘肃庆阳市宁县坚持“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打造了以印象义渠·莲花池景区为代表的一批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宁县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开创“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扶持贫困群众参与景区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景区26处,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县上全力打造义渠国历史文化特色品牌,带动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从2016年到2020年,计划投资7.9亿元,全面完成义渠国古都和古文化街旅游建设工程,使其成为闻名全国的5A级历史文化景区。

广西旅游扶贫带来“五变”

2016年以来,上林县以创建广西旅游扶贫示范县为契机,强力推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探索出“五变”旅游扶贫模式,推进旅游产业和扶贫产业同时开发、并行发展。

田园变公园。该县先后引进总投资超百亿元重大旅游项目,把田园变公园,把涉及的村庄建设成为宜居宜旅的生态旅游乡村。

村民变股民。该县在旅游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旱地、水田、山林、湖泊等公司经营所需的其他用地,农民以入股、出租、流转的方式向公司提供。

民房变客房。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创办农家乐、乡村旅馆。目前全县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区共65家,辐射带动近700户2800多人受益。

上山变上班。目前,“三湖一寨一园”等旅游项目建设长期用工12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976人,最低月工资为2200元,最高月工资达4500元。

忧老变养老。该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企业和政府各出一半,全额缴纳在旅游项目建设征迁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费。截至2016年2月,共为542名被征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

江西“个十百千万”,脱贫千千万

为将旅游扶贫推上科学发展之路,江西鄱阳以环湖十二寨项目为引擎,在鄱阳环湖乡镇,发展观光休闲、乡村体验等旅游业态,促进旅游扶贫。同时制定了旅游扶贫“个十百千万”的主要目标,即建立1家规模化、特色化乡村旅游运营企业;打造10个鄱阳湖旅游扶贫示范新村;扶持100家旅游产品开发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科技园等;发展1000家农(渔)家乐;带动10000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解决鄱阳无旅游扶贫经验问题,使旅游扶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湖南民俗文化游风生水起

湖南省花垣县金龙村,是全国第一个旅游规划扶贫项目的诞生地,该村旅游扶贫工作主打民俗牌,注重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旅游项目。组建了苗族文化文艺队,挖掘和保护原生态苗族文化、巴代文化、特色苗寨等文化,大力推广苗歌、苗鼓、苗舞(绺巾舞、接龙舞)、苗绣、苗族餐饮等特色文化。活动主导,品牌营销,因地制宜,开展“悬崖帐篷节”等特色活动。利用湖南经视形成影响力,目前“悬崖苗寨、云中金龙”已成为湘西自治州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列入了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

湖南省武陵源区天子山镇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打造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战略目标,以“揽天子美景、住土家山寨、品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旅游风情小镇。该镇依托学校和村居开设土家歌舞、十字绣、三棒鼓、围鼓、唢呐等学习班,让土家传统艺术走进校园、走进村居。开办“土家乖幺妹”织锦培训班,培育织锦业态,解决30多名妇女就业问题,每名“乖幺妹”月收入达2500元。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土家文化,也为文化旅游形成了丰富内容。

浙江旅游扶贫的“赤溪经验”

从一条通村之路增至建成三条旅游公路,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立足“中国扶贫第一村”之优势,将“借路拔穷根”的扶贫理念贯彻得淋漓尽致。

路平道宽,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2004年以来,随着赤溪村旅游资源开发愈加深入,其久藏深山的清丽之姿被呈现在世人眼前,声名远扬。10年来,赤溪村的扶贫之路因与旅游的充分结合而形成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路径”,逐渐彰显其作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的样板示范效应。

视野

德国:“市民农园”成新宠

多年来,德国乡村的发展由于片面追求“功能化”运作,造成了众多传统村落的历史肌理和遗存丧失,乡村整体风貌被破坏。为了改善农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德国制定了乡村更新规划,以保持乡村特色和实现村庄自我更新为规划目标,对乡村形态和自然环境、聚落结构和建筑风格、村庄内部和外部交通等进行合理规划与建设。

“市民农园”是德国乡村旅游发展最为成功的类型,也成为欧美代表性乡村旅游类型。截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万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640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

韩国:农村现代化力促旅游扶贫

近年来,韩国政府积极引导与农民自主精神相结合,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由村民选出的新村指导员带头计划和实施当地农村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辟出城郊集约型现代农业区、平原多层次的精品农业区、山区观光型特色农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文明建设相结合,修建了村民会馆等一系列农村文化设施,实施“志愿指导员”制度,加深了旅游与扶贫之间的文化融合。

同时,韩国将乡村旅游确定为推进贫困村发展和贫困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以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特色镇为平台,落实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同步推进开发。初步实现了农村现代化,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84,并成立韩国新乡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作为农民家庭旅游业的行业组织,韩国民泊协会有1.2万个正式会员和4.5万个非正式会员。正式会员每年夏季休假期间收入约1.5亿韩元(约960韩元合1美元)。乡村旅游收入在韩国国内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9.4%。

荷兰:留住乡愁回归田园

当城市生活标准化普及之后,留住乡愁、回归田园成为荷兰人的共同追求,正所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荷兰以旅游的名义,再造美丽乡村。为改善土地利用,扩大农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荷兰推行农地整理政策,但单一目标导致美丽乡村景观不复存在。为实现农地整理与景观美化的目标,荷兰制定推行更多目标的土地发展计划。将土地整理、复垦与水资源管理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整治,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重视乡村景观规划,兼顾农业与生态、游憩和居住的发展,同时延续场地的历史信息,提升乡村的自然价值和景观价值。极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系统,并带动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英国:乡村文化韵味悠长

近年来,英国注重乡村文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把集中连片旅游扶贫、片区合作协同发展有机结合,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从更高的层面推进各乡村旅游扶贫片区。在精准方面因地施策,因户施法,通过特色经营、特色旅游,让贫困农户紧密地参与进来。同时借助拨款、补贴、税收等措施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与培训,奖励其环境友好行为,并要求房地产开发确保乡村的建筑保有传统的外观。十多年的发展,使得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幅增长,乡村旅游空前盛行。一幢幢斜屋顶民居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绿树成荫的村庄淳朴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言论

旅游扶贫也能四两拨千斤

近日,笔者采访一位旅游部门负责人,得知该局正和皖北某村结对帮扶。在资源匮乏的贫困农村,除了在家种地、外出务工,农民几乎没有其他增收渠道。该局驻村干部引导当地农民发展休闲采摘游,2016年桑园首次挂果,就吸引近万人次游客入园采摘。

穷乡僻壤也能玩转旅游?这在一般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旅游就是看山观水、逛街游园,先天资源决定后天发展。加上在行政管理序列中,旅游部门的职权相对较小,旅游工作的地位不免被弱化,这导致在全省上下把扶贫攻坚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的当下,一些基层地方听不到旅游部门的声音。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不光进村看景是旅游,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都属于旅游的范畴。传统农业视角下的农村,从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的源头,经过包装的涉农要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提升附加值。

曾经农产品从地里收获后都是马上进市场,在集中上市的季节,农民还常常为销路发愁。引入采摘游之后,直接把农产品卖给游客,不仅扩大了销售渠道,也趁机打了免费广告。曾经农民羡慕城市繁华的生活,殊不知乡村静谧的环境对城里人一样充满吸引力,修葺整洁的农家土屋就是可供度假休闲的乡间别墅。至于散养的家禽、野生的鱼虾、有机肥滋润的蔬菜,在注重健康养生的当下,更被游客奉为比肩高级餐饮的佳肴。一样的土地,一样的种植,换种经营模式就能带来新的转机,关键是要更新发展理念,而旅游扶贫就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

由于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极强的联动效应决定乡村旅游能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农村脱贫,收入的增长仅是其中一部分。交通是否便捷?环境是否整洁?行为是否文明?这些都是旅游业关注的问题。旅游扶贫不一定要把乡村打造成一个景区,其发展思路却是要提升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这才是农村脱贫的最终指向。

在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环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旅游业也能参与其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张理想)

(责编:赵鹏(实习生)、秦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