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专题>>特色乡村巡礼

汾城古镇:千年瑰宝育新风

2016年08月17日20:07 |
小字号

三晋大地南隅,汾河西畔、姑射山东麓,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坐落着这样一座古镇:

她是穿行千年、遗存丰厚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从唐贞观年间到清道光年间总面积约达2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城隍庙、文庙、明轮堂、古楼、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等建筑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驾齐驱、光彩夺目。

她是惊艳时光、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流传着尉迟敬德、王勃、郑板桥、董其昌等名人轶事,沿袭着赵氏孤儿、夜平晋国、汾阴迁民、鲁班建塔、王通施教、李牧守孝等美丽传说,高跷、旱船、台阁等民间艺术大放异彩,太平米醋、臊子面、油粉饭、车轮子等传统美味十里飘香。

她有着古朴而大气的名字——汾城古镇。她是沧桑岁月的守望者,一砖一木质朴动人;她也是美丽乡村的架构者,太平古韵孕育新风。

恢宏的城隍庙

精美的木牌坊

瑰宝与掣肘:亟须一种突破

汾城,顾名思义就是汾河岸边的城邑。这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城邑,西汉在此置临汾县。唐贞观七年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镇。自此,这座古镇历经宋金割据,廊桥飞架;元末明初,城隍立威;大清道光,创建社稷……千年沧桑,由“汾城”而“太平”,由“太平”而“汾城”,曾经的门神封地,唐初县治,沃野连属,经济富庶,明清之际,这里已经是南通秦蜀、北达幽燕、商贾云集、文化繁茂的通都大邑。

盛夏伏天,缓步走进汾城古镇,已然置身于喧嚣、炎热之外:巍然屹立的古城墙率先映入眼帘,城墙之内,仅仅1里左右的范围,建有城隍庙、古戏台、文庙、县衙、钟鼓楼、文峰塔、社稷庙、射圃、试院、魁星阁、状元桥等10余座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的建筑物。密集而巧妙的建筑格局,在我国建筑史上实属罕见。汾城古建筑群的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我国古代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是研究当时社会县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威史料。

古城墙、鼓楼、护城河彰显着汾城千年的历史遗产;明伦堂、学前塔、书院遗址及县衙大堂、监狱反映了当地文物存量丰富;巍峨的庙宇、幽深的古民居彰显着历史的厚重;社稷庙、城隍庙、关帝庙及南国韵味的风雨型洪济桥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这些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古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然而,让当地干部群众万没想到的是,这座千年古城,这个给当地带来无数荣耀的“金”字招牌,却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紧箍咒”。

“我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在汾城,老镇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商贸发达,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于此,每逢农历一四七大集更是一派繁忙景象,都让我记忆犹新。”当地“元老级”人物张发本说。

“以前,没事时不时总爱在街上走走逛逛,中午,在路边小摊,就着烧饼吃碗炒热粉或喝碗羊汤。后来,就不多来了,环境不好了,街上脏乱,尘土飞扬,看着都心疼。还不如呆在家里,眼不见心不烦。”家住镇区附近疙瘩坡村王师傅说。

症结在哪里?原来,汾城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受文物保护的特定限制,每实施一项工程建设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要做到发展和保护并重。

这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特殊的难度。

保护与发展:追求一发双赢

站在全局看汾城,立足汾城挖特色。“十二五”以来,襄汾县县、镇、村三级党政班子和驻地居委会干部一次次走上街头调研、座谈、论证,确定了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汾城古建筑群保护开发建设,再现千年古镇往日风采。

科学定位,统筹谋划,精准开发,协同推进,惠泽于民。2014年3月,在群众期盼已久的关注目光中,以鼓楼为中心,南北、东西街巷改造和南延道路改造工程悄然动工,正式拉开汾城古镇开发建设的序幕。

——坚持规划先行,做好可研和评审。聘请专业团队――市国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家组,反复论证、多次对比,耗时近1年完成可研规划。一套科学系统完备合理规划方案,几经波折,反复论证,顺利通过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评审。

——坚持逐步推进,做好道路基础设施改造。2014年3月,汾城镇鼓楼南北街及周边道路改造工程启动,工程建设道路全长1845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排水、给水、照明等。古镇建设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车行道采用青石板路面,人行道采用青石板铺砌,全方位展示古镇特色风貌。

——坚持质量为本,明确责任分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襄汾县领导多次亲临工程一线,现场办公,协调县文物部门对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倾斜,做到了“机构、人员、场所、经费、制度、规划”全落实。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努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组织;严格实行“专家为主、依法运作、群众参与、反复论证”的决策模式,避免了重大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了城镇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汾城镇把鼓楼南北街及周边道路改造、鼓楼南街南延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镇上从机关抽调了10名协调员,从群众中选出了6名有威望、负责任的监督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理顺城建、环卫、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健全城镇行政执行、场所维护、设施管理、环境卫生等长效机制,做到机构、经费、制度、装备、队伍、监管“六到位”,保证了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运行。

与此同时,襄汾文物部门邀请有关专家对古镇风貌区的保护、规划、修建进行论证。不断加大文物修复工程,按照国家“南部工程”的规划和要求,先后投资760万元对汾城镇古建筑群内的社稷庙、洪济桥、文庙、魁星楼、城隍庙和王氏知府宅院进行修复,积极搜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挖掘和借力名人、名品,彰显古镇历史文化优势,形成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与地域特色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

鼓楼南北街等街巷铺设青石板、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建设配套竖井,文物本体修复工程同步实施……,一项项工程陆续完工,一块块“牛皮藓”温柔修复。历经一年多的“涅槃”,如今的汾城古镇,街道整洁平坦,店铺独具特色,千年古镇古韵醉人、风采更盛。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襄汾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该县确定了“一二三四”的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提出要坚持“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工作思路,要大力推进帝尧文化之都建设,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优先发展方向,作为动力转换的首要突破口。而启动丁村、汾城等景区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充分对接市场,加快融通融合,形成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在山西临汾古文明旅游圈中发挥龙头作用,就成了文化襄汾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道路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古建旅游园区,以园区带动城镇的建设。按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推进汾城境内文物修复项目改建任务和城区老街改选项目等项目建设,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影响。

——按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集约节约、环境优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镇的供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促进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带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政策发力,举措跟进,汾城古镇正在描绘新的诗篇。

“实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目的,重要的是向人们诉说历史。只要我们修复得当、保护得法,尽量让其保持‘原汁原味’,就能把历史符号更好地延续下去。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大投资,加快旅游开发步伐,突出亮点、形成特色,让千年古镇大放异彩!”襄汾县主要领导表示。

修复完好的文庙

这里是古老的汾城、厚重的汾城,这里是充满希望、生机勃发的汾城!

来源:地方供稿

(责编:赵鹏(实习生)、秦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