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生活物品变“宝贝”,“大地艺术”创作秀随之诞生
旧门作画布,重塑美丽乡村
拆下来的旧门板变身为“艺术门”。(记者史博臻 摄)
从乡村找灵感,以田野为背景,用旧门板、水缸作画布,“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风光景致,就这么浑然天成地跃然于上。日前,松江区新浜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里拉开了“大地艺术”的创作首秀,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俞晓夫带队,上海师大美术学院师生和当地村民共同完成,上海市青年艺术摄影家协会也参与其中。
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城镇,被遗弃的乡村生活物品只能沦为庞大的垃圾堆?“仅一个村180户就清理出500多口缸,整个项目区共有1127户,数量将十分惊人。”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顾守柏呼吁,拆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桌椅家具、竹制容器、农用工具,希望借助民间创意,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保留下乡村的印记,由此诞生了“艺美乡村—稻草人”计划。
梵高的星空“亮”在水缸上
40多扇艺术门、200多口艺术缸沿道路两旁一字排开,将是怎样的场景?
夕阳西下,首批观光客———林建村林介路附近的村民们聚在一块儿品头论足。这些门和缸是那样的熟悉,有人循着门牌号找到了自家大门:“南杨村南贺446号,我的老宅子呦。”还有人小心翼翼地摸着水缸的“花外衣”,打趣地说“蛮结实的”。
将农村生活用品做成艺术品,是本次艺术创作的初衷。这个偏门而有趣的艺术门类,通过主动介入的方式,以土地、石头、水等自然材料,塑造景观空间。“村民搬离后,意味着与土地、旧宅渐行渐远,将废弃的门和缸以彩绘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能够赋予这份乡愁情感新的载体。”上海师大美术学院教师宋巍介绍了整体设想,门好似大自然的屏风,两侧是不同的风景,而绘画内容则分别进行了精心布置。一侧是草长莺飞的田野,画面主要体现田园风光,年年有余、耕种的农妇、小桥流水等图案与之相映成趣。另一侧是面向宽敞平整的水泥马路,以展示城市风貌为主,色彩略显浓烈热情。叠起的水缸像一个个憨头憨脑的卫士,“花外衣”上不仅描绘出农忙场景、乡土气息浓郁的标志物,还再现了梵高的《星空》、徐悲鸿的《奔马图》等大师名作,好似一场乡间“画展”,使原本黝黑粗砺的水缸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绘制过程中,闻讯而来的村民越聚越多,在旁人的鼓励下,有村民大胆接过
画笔一同涂抹,成为“大地艺术”不可或缺的创作者,没有人比村民们更熟悉和深爱这里的一切了。在艺术家的构思和指导下,村民们用废旧铁丝、凉席、竹筐、麦穗等扎起了三个两米多高的稻草人,效果绝对堪比大黄鸭。“这正是乡村魅力的体现,艺术和生活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宋巍感叹道。参与“大地艺术”的近百名师生完全出于自愿和公益目的,并希望身体力行地吸引更多高校和艺术家投身其中,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记者注意到,一天的创作完毕后,学生收拾好所有工具,未留下任何垃圾。
四眼灶台成了艺术家的宝贝
林介路是村里的门面,松江75路公交从这儿经过,通向繁华的街镇,也连接着牡丹园、荷花公社等旅游景点。不远处,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白牛塘将会变身为现代农业示范区,67亩土地将重新焕发生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林介路在生态性、景观性、人文性这三个方面、17个指标中脱颖而出,成为“艺美乡村—稻草人”首个示范点的不二之选。新浜镇副镇长张军辉告诉记者,今年是该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区域内农田按照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同时考虑艺术介
入乡村的有效方式,避免千村一面,打造特色景观。
一架轻盈曼舞的纺车、烹出咸肉骨头菜饭的四眼灶台,甚至是雕花的暗红色木马桶,都能勾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情怀,这些村民再熟悉不过的老物件,在艺术家眼里也是最具乡村象征性的宝贝,未来会成为展示厅里的“座上宾”。“拆旧收集来的老物件都有编号,后续会根据艺术家的想法和新浜镇的旅游规划点缀区内,提高乡村风貌的整体品位,保护乡村的文化基底。”张军辉说。
土地整治,不仅关注农田建设,同时还牵动着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改善提升、乡村人文风貌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艺术介入,重塑美丽乡村。目前已有30多位艺术家自愿申请参与其中,并多次深入田野采风。记者发现,由此建立的“乡村价值发现”微信群还活跃着各村镇的负责人、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公务员,每天都会诞生金点子和好创意。正如顾守柏所期待的,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平台,把当代艺术从画廊转移到乡村田野,让大地、艺术与大众面对面,发挥乡村艺术公益性和公共性的深层价值,带动集文化艺术产业、特色旅游、环境和历史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记者 史博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