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人民日报:我与月亮有个约会

2016年09月15日10: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与月亮有个约会

可邑村的阿细跳月活动。舒浩展 摄

福州三坊七巷内举行祭月活动。资料图片

延边朝鲜族秋夕节(中秋节)烧月亮房活动。李军广 摄

可邑村的阿细跳月活动。舒浩展 摄

中秋的主题总离不开月亮,明月是共同的牵挂,明月是一样的相思。如今,城里人过中秋大多只是赏月和吃月饼,但还有些地方的人们仍然保留了颇具特色的习俗。他们祭拜月亮、向月神祈祷;他们崇敬月亮、在月光下起舞。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中秋之夜,感受不一样的月光。

捡月华 把月光藏到柜子里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郎接。问郎长,问郎短,此去何时返……”这首据说是唐代观察使常兖所作的童谣《月光光》,在福州传唱千年,说的正是福州八月中秋守月华的独特习俗。

中秋夜,福州人家会在庭院或天井设案,孩子们拜求“月奶”“斗母”保佑自己健康成长,平安富贵。拜月完毕,孩子们却不急着睡,他们还要忙着捡“月华”。

何为“月华”,明代笔记《五杂组》记录:“人言八月望有月华,或言夜半,或言微雨后,或言不必八月,凡秋夜之望俱有之。或言其五彩鲜明,旁照数十丈,如金钱者百余道;或言但红云围绕之而已。”

书中阐述神秘,孩提心中只知那是好东西。“传说将‘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会吃不完;藏到衣柜中,以后会有许多新衣服穿。”回忆起小时的童趣中秋,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方炳桂仍觉得温馨,“孩子们争相捧起月光,合拢双手去藏。来来回回捡月华,每个箱子柜子都放遍了。”

合家团聚赏月华,还离不开“摆塔”。中秋“摆塔”自明朝相沿成俗、流传至今。老福州多寺多塔,旧时每逢中秋,家家户户拿出家里的贵重物品摆成塔状,以示庆贺。“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宋代诗人谢泌在《福州即景》中所描画的繁华剪影正是对这一景象的写照。

“富贵人家拿出古玩珍藏,在厅堂搭架摆塔,少则三层桌,多则十层桌,最高层摆以泥塔或铁塔,低层陈列一双秧盆,青葱吐绿,以示丰收。中间各层则排列历代名人和戏曲人物,整个庭院灯烛辉煌,增添佳节气氛。”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连天雄介绍。

普通人家同样自得其乐。他们在空地上用瓦片叠塔,比赛谁的更高。中秋之夜,还会把柴草投进塔里燃烧,围着火塔边舞边唱,是为“烧塔”。

中秋活动丰富多彩,饮食同样有讲究。不同于寻常月饼,鲤鱼饼才是根植在老福州心中的美食密码。“小的时候,临近中秋节,便要坐在家门口,盼着外婆外公送鲤鱼饼。”方炳桂笑着回忆。

打开一盒鲤鱼饼,只见造型为两条丰腴肥美的鲤鱼鱼嘴相对,环呈圆形,十分可爱。“它的寓意是鲤鱼跳龙门,体现吉祥、尊老爱幼。鲤鱼饼分两种:一种是挂在身前玩耍的,一般做得比较小,只有一个巴掌大,孩童们中秋夜就会挂着鲤鱼饼到处玩耍,互相看彼此的鲤鱼饼长什么样;另一种就是拿来吃的鲤鱼饼,块头较大,装在盒子里,饼里有豆沙馅等,很好吃。这也是我们福州人才有的月饼。”方炳桂一边说着,一边用条细红绳穿过鲤鱼饼,将饼挂在脖子上。(记者 钟自炜)

阿细跳月 月亮越圆 跳得越欢

活着不跳月,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都说彝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每逢节庆,彝族人更是喜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中秋月圆之夜,当然也少不了阿细跳月。

实际上,中秋本算不上彝族传统节日。但由于与汉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如今包括彝族在内的不少少数民族都会欢庆中秋。阿细跳月起源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的村支书毕辉告诉记者,当地每年中秋都会燃起篝火,村民带着游客一起跳月。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阿细跳月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但都与火有关,和生产生活相联系。“传说很早以前,阿细人赤脚上山灭火,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脚被烫疼了就交替抬脚跳两下,逐步演变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毕辉介绍。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青年舞则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阿细跳月”的独特律动及韵味,皆来自胯带动双腿的交替弹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爆发力,旁观者都会萌生跃跃欲试之感。

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如今愈发显现着生命力,不少游客不远千里来到可邑村,与彝族同胞一起共度中秋佳节。“我觉得这里的民风很朴实,那种单纯快乐特别有感染力,能让我们忘记城市的喧嚣繁琐。”来自山东的游客梁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是很会跳,但跟随当地人的步伐能够体验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阿细跳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已有1200多年历史,但其走出彝族阿细人地区并被人熟知是在上世纪40年代。1945年,西南联大教授费孝通、闻一多等带领学生到当地采风时,意外发现了这种音乐及舞蹈。闻一多根据人们常爱在月光下跳起这一舞蹈的特点,建议将原名“阿细跳乐”更名为“阿细跳月”。

月夜跳月,月亮越圆跳得越喜悦。由于白天需要干活,只有晚上借着月光跳舞。跳月对彝族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休闲,也是社交的重要方式。每当穿彝绣马褂的小伙弹起三弦、吹响短笛,姑娘们便会跟着节奏拍手跳跃,男男女女相互应和,时而勾住对方的脚旋转跳跃,人群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

“花好月圆夜,两心相爱心相悦。”跳月作为村落集体活动,不少青年男女在此相识相知。借着中秋美丽的月光,邻村未婚的俊男靓女在两村交界处跳月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可邑村不少年长些的村民都是在跳月时结下了良缘。(杨文明 张 昊)

烧月亮房 烧出红火的好日子

中秋节期间,吉林延边朝鲜族人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祖。祭祖之余,望月祈福往往是最热闹的习俗。朝鲜族是如何望月祈福的呢?延边大学民族研究院民俗所所长崔敏浩介绍,那就是“烧月亮房”。

“烧月亮房最初源于朝鲜族正月十五的祈福活动,近年来才慢慢延续到中秋节。”崔敏浩说,同是烧月亮房,但意义不一样。朝鲜族遵守着“春祈秋报”的原则,春天祈求一年的丰收,秋天要回报神灵。

传统的烧月亮房,往往是以村落为单位组织。村民们到山上砍来松树枝,在村头宽阔的地方或者打谷场,用三根木杆绑成三角形支架,再把松树枝和谷草等横绑在支架上,搭起“月亮房”。

“延边州不同地方的月亮房多少会有一些差异。”崔敏浩说,形似尖顶小茅屋的月亮房,往往会有一个小门,透过小门,能看到月亮房里挂一个用草绳编制的足球大小的圆球,代表月亮。

烧月亮房祈福之前,村民会焦急地等着圆月爬上天空。月亮快升起的时候,大伙都朝着东山上爬。“看见月亮啦。”谁先看到月亮,总会兴奋地高声呼喊,这预示着他将获得好运。

圆月当空,此时,全村人都在静静等待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点燃月亮房。当熊熊烈火燃起时,全村人围着燃烧的月亮房,一边赏月,一边唱起歌,跳起舞。

红彤彤的火苗不停地往上蹿,悠扬的洞箫声穿越长空,有的妇女手拉手转起圆圈翩翩起舞,有的聚在一起跳起传统的农乐舞。人们在载歌载舞的同时,还会品尝自制的米酒和打糕等朝鲜族传统的民俗美食。

据说,火堆烧落后,人们还可以把火种放在自己家的灶膛里,祈求吉祥、发财、健康。大伙通过中秋节烧月亮房的祈福活动,感激秋天的收获,祈求日子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在崔敏浩看来,烧月亮房的习俗,是延边州朝鲜族农耕社会的产物。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朝鲜族村落,家家户户协作来建设水利设施,开发水田。“一家一户单独开发水田太难,需要全村的合力。这也造就了村落内部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崔敏浩说,烧月亮房是一项集体的祈福活动,往往是全村人集体出动,砍松枝、扎谷草,最后大家围绕红彤彤的烈火共同祈福祝愿。

时代变迁,传统的习俗也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但朝鲜族老百姓对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期盼和祝愿从未改变。(记者 祝大伟)

(责编:王醒、李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