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续写“飞天”新传奇

从赏月到探月,中国人走过数千年历程;从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实施到2007年“嫦娥一号”奔月,我们只用了3年时间;目前,嫦娥三号仍然在月球服役,一切指标正常。
我国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2004年开始实施,预计2020年前完成,工程共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
一期:“绕”。2004年1月23日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07年发射我国首个绕月探测器——嫦娥一号,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普查,并且首次获得了全月图,提出月球岩浆结晶年龄为39.2亿年、月球东海盆地倾斜撞击成因的新观点。
二期:“落”。发射携带月球车的落月探测器,对着陆区附近进行区域性详查。2008年2月15日由国务院批准立项,2010年10月1日发射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器,获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图,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飞越交会式探测。2013年12月2日发射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器,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并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和测月雷达。
预计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落月探测器,有望实现首次人类探测器造访月球背面,首次人类航天器在地月L2点对地月中继通信,为科学工作者提供月球背面空间科学研究平台的三大壮举。
三期:“回”。2011年1月7日获国家立项批复,2020年前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在月面特定区域软着陆并采样,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精查。
目前,探月工程三期已经启动,主要任务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预计采集2千克月球样品运回地球进行研究。2014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嫦娥五号试验器,实现了我国航天器第一次在绕月飞行后再入返回地球,它的成功表明,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器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的主任务预计2017年左右发射,其中不仅要完成落月、高速返回地球的任务,还要攻克采样、封装、上升、对接等技术难题。
在谈到民众十分关心的我国何时能够实现载人登月的问题时,庞之浩说:“我国科学家建议在2030年实施载人登月。”想要实现载人登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拥有重型运载火箭,所谓重型运载火箭是指火箭起飞推力在3000吨上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的火箭,来支持重达50吨以上的载人登月飞船以10.9千米/秒的地月转移轨道速度直飞月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计划通过四五年时间突破重型火箭总体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耗资巨大的探月工程对人类到底有何意义?庞之浩从科学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作出了解释:探测月球可以带动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与高科技的发展,并且以月球为跳板,推进我国其他深空探测活动的发展;此外,航天技术民用促进全国范围内科技水平提升。数据表明,我国当下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民用领域。他举例说,某太阳能热水器公司利用航天绝热原理,推出“绝热舱”技术,大大提高热水器的保温时效;嫦娥三号的温控技术用于北京地铁9号线中央空调系统,提高效率30%。
“月球背面着陆也不是探测月球的终结,将来我们还要探测月球的两极。”关于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规划,庞之浩引用了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的话,“我国月球探测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以无人为主,同时一定要有人参与,无人与有人相结合。未来我们还会进行很多探测任务,但这些探测都应该在统一规划下,与载人登月、月球资源的开采与应用结合起来。”
我国目前已经开展月球极区探测等相关论证工作,对月球后续任务进行了初步规划,计划2020年到2025年开展极区探测,重点探测极区永久阴影区的水冰及挥发分的性质、赋存状态和可利用性试验。此外,积极论证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可能性,并通过国际合作,探讨在月球建立长期自主运行的,用于开展科学研究、技术试验等功能的月球科研设施(蒋建科、谢婷婷、张弛根据对庞之浩的采访整理,庞之浩为《国际太空》执行主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