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野长城要合法且专业
在依法修缮的前提下,最美野长城保护只能听专业意见。在这方面,网友说了不算,权力说了也不算,只能专家说了算
□ 毛建国
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由于修缮后的一组照片在网络上出现,而被公众关注。照片中,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丁辉证实,小河口长城的这段修缮,的确是两年前按照方案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抢修保护,但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看”(9月22日《新京报》)。
说句实在话,看到修缮之后的野长城,我也觉得不好看。有网友形容,修缮后的小河口长城,如同“一条窄窄的水渠里盛满了固体的无法流动的水”,确实让人遗憾,但也不能据此认为,现行的修缮就一定问题重重。
文物修缮有一个重要原则,叫作“修旧如旧”。据说这一原则是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得到了学界内外的普遍认可。然而具体到不同文物,由于文物情况不同,不是每一个文物修缮都能达到理想境地。至于达到“好看”的标准,有时是拔高,有时不科学。但必须回答,修缮本身有没有科学性,有没有经过严格合法的程序?
据有关方面介绍,方案是由专家勘察后制定,并由国家文物局在2014年审批的,“按照方案,这一段是不能按照修复的方式来做的,只能保护性修缮。”“保护性修缮”与“修复”之间有什么区别,这可能是一个专业话题;专家拿出的方案到底有没有问题,这也需要探讨,但从表面看,果如其说,程序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程序合法并不代表就具有科学性。就既成事实来看,对“最美野长城”的修缮,没有做到“修旧如旧”。问题由此而来,没有做到“修旧如旧”,到底是理念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抑或是技术问题?
理念和资金问题常常纠缠在一起。如果是理念的问题,本着糊弄态度,舍不得投入,自然做不到“修旧如旧”。如果是资金的问题,同样让人费解。“最美野长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样的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显然是有关方面的失职。如果是技术的问题,由于当前的技术限制,根本无法解决,那么现行的修缮可能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换而言之,即使不好看,也只能接受。
目前,我们在文物修缮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具备了相当技术,但并不代表“无往而不胜”,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一切问题。面对有些文物的毁弃,因为技术达不到而只能长叹,这可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有人讲,不能修旧如旧,不如放过文物。但有些文物破损严重,如果不进行紧急修缮的话,很有可能毁在风雨中,这时候进行保护性修缮,也就成了迫不得已的选择。从当初“最美野长城”的现况看,可谓等不起、慢不得,如果迟迟不理,很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其要害在于,“最美野长城”的修缮,到底有没有请专家,请的什么专家,请了多少专家,有没有经过权威而科学的论证?在这过程中,到底专家意志起了作用,还是权力意志说了顶用?这一切不能一笔带过,需要有关方面公布细节。如果有关方面觉得自己是无辜的,更需要自证清白,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以说服众说纷纭的舆论。与“最美野长城”面临同样境遇的文物还有不少,如果不能做到修旧如旧,必须把理由讲述出来。
在依法修缮的前提下,“最美野长城”保护只能听专业意见。在这方面,网友说了不算,权力说了也不算,只能专家说了算。甚至连野长城是否具备观赏条件,可否允许游客登临,都应该听专业意见。需要提醒的是,即便网友说得不对,也要尊重网友的意见,保护网友的热情。在文物保护上,来自民间的热情和参与是一支重要力量,不能被选择性忽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