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中国马拉松 新年健康跑

2017年01月24日08: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2016年10月30日,南迦巴瓦半程山地马拉松赛在西藏林芝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举行。

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马拉松产业风云会现场

经历了过去一年的“野蛮生长”,中国马拉松新年再出发。

伴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和赛事审批权放开,马拉松在中国业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赛季井喷、产业成长,跑团雨后春笋、跑者与日俱增……马拉松运动释放出巨大潜力。

近日,由中国田径协会、人民网主办,人民体育承办的“2017中国马拉松产业风云会”在京举行。风云会以“中国马拉松产业健康发展之路”为主题,来自主管部门、学界、业界的相关人士与普通跑者一道,共同探讨中国马拉松产业的未来发展。

数量还不够 产业现雏形

“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28场,其中与中国田协共同主办赛事122场,参赛人次超过280万,再创历史新高。赛事覆盖除了西藏之外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3个城市。”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协副主席杜兆才说。

尽管马拉松赛事数量井喷,但业内人士认为,这还远远不够。“美国一年有上千场比赛,日本一年有600至800场。而中国有67%的人在进行跑步或徒步运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田协副主席王大卫认为,中国马拉松的火爆不是虚火,而是人民真正有参与的需求。

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举例说,去年四川成都首次举办了女子马拉松,既有全程、半程,也有10公里比赛,但3个赛事对一个城市而言还远远不够。从区里到市里,不同区域都搞马拉松比赛,这一现象应成为常态。

谈及马拉松产业的发展,杜兆才指出,马拉松赛事已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构建起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机制。跑步人群的庞大增长带动城市体育、旅游、交通、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王大卫表示,马拉松产业包含了马拉松、路跑等周边相关产业,目前马拉松产业链已经有了雏形,生产出不同种类的跑步赛事产品,给跑者提供不同的服务需求。

就马拉松产业链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认为,要进一步扩大参加跑步的人群数量和质量。同时,马拉松相关组织的运营和管理要进一步专业化和精细化。

鲍明晓认为,马拉松产业的发展,一定要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按照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的理念,以场景革命的理论为支撑,拓展产业链和生态圈。

打造精品赛 城市建品牌

虽然数量上水涨船高,但马拉松赛事的质量仍良莠不齐。部分赛事组织不规范、市场化运作水平低、服务不到位,引发跑者吐槽连连。

对此,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办公室主任水涛表示,“精品马拉松赛事”应具备达到标准、具有特色、赛制稳定、服务选手4个标准。

就赛事组织,水涛表示,中国田径协会参照国际田联的竞赛规则,制定了中国马拉松赛事管理规定、赛事组织标准等15项行业性政策和引领标准规定。从赛道的选择、赛道的宽度,包括饮水站、用水站,医疗点都有明确的规定。

“赛事精品不只是高大上。不管是首都的马拉松,还是腾冲某个乡镇的马拉松,不论大小,只要作出文化特色就能打造精品。”水涛说,精品赛事也要相对稳定、梳理品牌。例如有些马拉松比赛,一年一个赛道、一年一个区,办了10年依旧难以叫响品牌。

从事马拉松产业多年的中迹体育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司书健认为,跑者的满意度是衡量赛事品牌成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要探讨如何让市民由观看者变成参与者,最后变为跑者。

北京行知探索赛事管理公司总经理刘洋谈及敦煌马拉松时表示,公司曾和当地政府反复沟通,建议半程一定要跑到象征爱情的月牙泉,全程一定要跑到莫高窟的九层楼下。颁奖仪式不要背景板,以凸显莫高窟的标志建筑。“要把城市中最亮的东西、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东西拿出来,通过跑者的参与去分享。”

“日本的马拉松体现出和谐交往的风格,互动性很强;德国的马拉松‘很欧洲’,整条路上鼓声阵阵;美国的马拉松比较豪放,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后,第二年提出了‘波士顿挺住’的口号,通过马拉松重建城市的信心。”盈方体育传媒(中国)有限公司时尚体育与耐力运动总监吴洪涛,比较了各国马拉松的不同特点,他认为,不同的马拉松文化给赛事和城市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赛事审批的“解绑”,让马拉松赛事如“脱缰野马”般飞速发展,但问题同样不少。“当整个社会进步到一个很成熟的阶段,赛事的管理、服务水平自然会很高。但如果赛事需求提前了,社会管理滞后或不匹配,就会出现问题。”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李中文认为,马拉松赛事需要匹配太多的社会资源,也需要很多的公共服务,只有政府层面才能协调好如此多的资源。总体来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用发展的思路解决。

科学化训练 为健康奔跑

据杜兆才介绍,中国的马拉松跑步人口迅猛增长,常年参与跑团活动的总人次超过1000万。跑团,成为跑者集聚、交流、互助的重要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动起来、跑起来。但跑团如何更专业化、精细化地运营,是未来要思考的问题。

人民i跑团领队赵岍介绍,跑团基于“三公里怡情、五公里健身、十公里陶醉”的口号,不单纯追求成绩,而是通过跑团的平台,鼓励参与、迈开步子、勇于突破、成就梦想。赵岍认为,跑团虽多,但真正有特色、有属性、有标签、有品牌意识的跑团极少。

医师跑者是马拉松比赛中特殊的存在。北京医师跑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生朱希山说,北京医师跑团在2016年共有超过1000余人次参加了18场马拉松,直接受益的跑友包括受损伤、受创伤等200余人次。“此外,我们还编写了《中国医师跑者行为指南》,涉及急救的方法、医师跑者的配备、常见创伤的处理以及损伤现象的诊断和鉴别等。”

很多刚刚“入行”的跑者,对于如何训练和比赛、怎样通过马拉松强健体魄仍一知半解。去年,多场马拉松比赛出现参赛者猝死的悲剧,令人扼腕。

据杜兆才介绍,中国田径协会将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成立中国马拉松学院。通过马拉松学院路跑指导员项目,建立起跑步教练的体系,指导人们更科学更健康地奔跑,最大程度地降低跑步风险,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

前奥运冠军、王者传奇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王丽萍表示,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极为重要。她说,有的跑友一年跑了20个全马,相当于一个月跑两次全马,这种强度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并不可取。

北京晚报深度报道部主任陈远丁回顾了自己的跑马历史。“每一年都有不同的进步、突破。每一次成绩的提高,都会激励自己。”陈远丁认为,跑步不能急于求成,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要逐渐克服心理的障碍和魔咒。

悦跑圈联合创始人齐宇表示,有的人为了在跑团里的排名,每天都过量跑步,或是寻找替跑、造假数据,这是违背体育和跑步精神的。“跑步需要克制和理性,要去学会更健康、更科学地跑步。”

“有的人有了名额但没有时间,有的人想去跑又没有名额,这就出现了替跑的问题。”针对马拉松比赛中的替跑行为,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周刊总编辑刘桂明表示,应当在管理中建立一套机制,杜绝、避免、惩罚替跑现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1月24日 第 09 版)

(责编:王赵童(实习生)、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