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将现"半影月食" 大部分地区可赏"带食月落"
天文专家介绍,元宵节当日天宇将悄然发生一次“半影月食”天象,我国大部分地区在11日日出前可赏“带食月落”。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按月亮被遮挡范围的不同,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等3种。
天津市天文学会秘书长刘洁介绍,地球的影子分为“本影”和“半影”。月亮在围绕地球运行中,如果进入地球的本影,这个影子会遮住投射到月面上的全部阳光,月亮会显得很昏暗,几乎看不见。但如果只穿过半影,这个半影只能遮住投射到月面的一部分阳光,这时我们就会看到月亮比原来灰暗一些,而不至于全部看不见,这就是半影月食。
“与月全食和月偏食时月亮有明显缺失不同的是,半影月食并没有月亮被天狗吃掉的效果。发生半影月食时,肉眼看去月亮依旧是圆的,且照样是亮的,只是其亮度稍有些暗淡。”刘洁说。
天文预报显示,本次半影月食从北京时间11日6时34分开始,至10时53分结束,西亚、欧洲、非洲大部以及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全程可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在11日日出前可见‘带食月落’。”刘洁说。
据了解,2017年天宇将上演两次月食。与这次“半影月食”相比,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的月偏食在我国的观测条件更为理想。我国很多地方可观测到全过程,届时,人们能欣赏到大半个月亮进入地球影子的美妙情景。
今年元宵节
月亮有点“大”
明天就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在这合家团圆的喜庆日子里,人们会吃元宵、观彩灯和赏圆月。天文专家表示,受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影响,今年元宵节公众赏月之时会发现月亮比平时要“大”一点。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呈椭圆状,因此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公里,最近为36万公里左右,最远为40万公里左右,由于距离不一样,地球上人们眼中的月亮也就有了大小之分,两者直径相差八分之一。
“2月6日22时月球走到其距离地球最近点,即,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距离地球最近一点。今年元宵节晚间月地距离也就较近,因而,元宵节当晚的月亮比正常所见的月亮‘大’一点。”赵之珩说。
天文专家表示,今年的元宵月虽然有点“大”,但肉眼很难分辨,需要借助天文仪器,因此,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当晚的月亮并无其他特别之处。
“由于今年元宵月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因此,在刚刚升起的时候观赏,还是能明显感觉到月亮大而圆。”赵之珩提醒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也越来越亮。临近子夜时分,圆月升至天顶附近,上演“月上中天顶空照”美景。赵之珩说:“这时月亮的地平高度达到整夜最高,由于月光穿过的大气层最薄,因此月亮看起来也格外地晶莹剔透。”
今年元宵节
5年来最早“报到”
2月11日,是农历丁酉年元宵佳节。天文专家表示,今年的元宵节为近5年来最早,比去年早11天。
天文年历显示,自2012年起至今,元宵节所在阳历日期分别为2月6日、2月24日、2月14日、3月5日、2月22日和2月11日。同样是元宵节,为何阳历日期时早时迟呢?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元宵节属于我国现行农历中的一个节日。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季节错乱的现象。
为使得农历年和阳历年的日期基本对应,我国采取了“19年7闰”法,每隔几年,农历中就会设置一个闰月。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元宵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元宵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或20天。
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计算,元宵节阳历日期的变化也就非常清楚了。2016年(农历猴年)是个农历平年,全年共355天,比公历年少了11天,因而,2017年(农历鸡年)元宵节就要比去年提前11天。去年的元宵节在2月22日,今年自然就移到了2月11日。由于2017年(农历鸡年)是个闰年,全年共有384天,比公历年多了19天,因此2018年的元宵节就定格在了3月2日。
记者翻阅天文年历发现,就本世纪而言,最早的元宵节是2月4日,如2061年;最晚的元宵节是3月5日,如2015年。
元宵节堪称
中国人的“情人节”
如果说“腊八”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那么,元宵节将为春节画上圆满的句号。民俗专家指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元宵节堪称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和“情人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奔放、欢腾、火爆,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看来,和有些传统节日注重“合家团聚”,元宵节在此基础上更强调“普天同庆”的全民广泛参与氛围。
他指出,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它强调万民同乐,大家一起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放鞭炮,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不夜天”的风俗画卷。
唐宋时代,有些地区还有正月十五“迎紫姑”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宋人孔平仲在《上元》中云:“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在古代,元宵节还是未婚男女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见面机会,元宵节也缘此有了“情人节”的特征,堪称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由国庆介绍说,古时候,元宵节也不乏浪漫的情调。元宵灯会为未婚男女提供了很好的相识机会。在封建社会,礼教森严,未婚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这天,这些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未婚女子有机会走出家门,也多了与心仪男子邂逅的机会。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民俗专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元宵节作为“狂欢节”的特质在城市中逐渐淡去,原有的“情人节”等特征也慢慢消逝,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热切期待却没有改变。新华社记者 周润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