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隆里:古风传承600年

2017年03月05日08:28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远眺隆里

舞花脸龙

迎故事

唱汉戏

画花脸

民族歌会

【乡风古韵】

唱汉戏、花脸龙和迎故事让我记住了隆里这个古镇。

走进贵州省锦屏县,来到岁月斑驳的隆里古镇,踏上用卵石铺就的小巷,仿佛亲历一次时空的穿越。古宅门楣上的“郡口”、墨迹依稀的对联,镶嵌着鹅卵石的丁字花街,马头墙上的彩绘等,都以丰富的表情在那里守望着。

74岁的江化远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古镇人,退休前他一直在外地工作,退休后又返回隆里养老。老人非常了解隆里的历史,他告诉我,隆里古镇的居民是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的军人后裔,600多年来,这些军人后代一直固守着这片故土,唱汉戏、玩花脸龙、迎故事是他们世代沿袭乡愁的方式。

一听老人说汉戏,我便有了兴趣,在他的指引下,我走进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戏班子。农忙季节,平时有10多个人的戏班子,那天只到了8个人。本以为“锣齐鼓不齐”的情况下,演出会不尽如人意,好在戏班子的人都不曾放松。

他们演了两个折子,其中一折是传统剧目《三气周瑜》,掌锣者是88岁的美髯翁王世新,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色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70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一招一式,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50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63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镇汉戏班子中目前唯一的旦角。操弄京胡的胡炳坤是位老村干,司鼓胡炳胜为退休教师。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尖音成了主角。最急切的却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了,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若千军万马狂奔而来。那戏别样地出彩。

汉戏类似于京剧,表演时锣鼓助兴,京胡伴奏,唱词优美,唱腔圆润,只需一声高古的清唱,就铺垫出隆里古镇浑厚的文化底色。

隆里的花脸龙更是吸引人。舞龙者皆画“花脸”,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戏剧。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听到一声“‘蓝季子’要出来了”。只见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一副狂放不羁之相,摇着蒲扇,摇头晃脑,一边拽着整条龙倒着奔跑,一边把手中的糍粑往观众的脸上涂抹。他以龙尾牵动整条龙,打、逗、追、戏,尽显其能。人们既想亲近“蓝季子”,以求得“赐福”的喜悦,又担心“蓝季子”那已有几分醉态的狂放举止会使自己难堪。看到“蓝季子”奔过来,人们像潮水一样迅速向后退去,而当“蓝季子”转身而去时,观众又像潮水一样朝“蓝季子”涌过来。有胆大的游客或是懂得其中机巧的古镇人,便上前与“蓝季子”打闹逗趣,欢笑声随着人潮荡漾开来,充满了古镇的街街巷巷。

“我当花脸龙舞龙队长完全是因为爱好!”41岁的花脸龙舞龙队队长王振伟说。体育专业毕业的他改进了舞龙的一系列动作,他的儿女也在学习舞龙。据他介绍,花脸龙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具有浓郁军傩色彩的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以舞龙形式来表现古老的传说。舞花脸龙其实就是演汉戏,于锣钹的铿锵激荡中,时而盘龙压顶,时而神龙穿雾,“滚地龙”“大盘龙”,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活灵活现,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说听隆里汉戏令人沉醉,看花脸龙使人激动,那么隆里古镇的民俗游演——迎故事恰如盘中珍馐,让人回味。

迎故事也叫迎春,实际上也是演戏,不同的是迎故事可以游走于古镇的大街小巷,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它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有“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之称。“故事”游演,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

今年50多岁的杨茂阳告诉我,迎故事一般在元宵节前后,持续三天时间,如今为了使更多的人欣赏这一民俗,随时都可以在当地看到。他说,迎故事的舞台“故事架”分上下两层,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定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演出的剧目有《桃园结义》《唐僧取经》《八仙献寿》等,意在驱邪迎祥,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每日游演之前,先向各家各户“下帖子”。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16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镇上空,美轮美奂,所到之处锣鼓喧天,一片喜气热闹的景象。

隆里迎故事以色彩艳丽、造型优美、装置奇妙、艺术感染力强而别具一格。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

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勾连起隆里古镇牢固的文化链条。而隆里的无穷魅力,也正源自这种对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承。(记者 郭俊锋 摄影 郭俊锋 单洪根

(责编:王赵童(实习生)、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