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矿山修复让矿井变身——

“矿景”这边独好 湖州“癞痢头”变回“美少女”

本报记者 方  敏
2017年04月11日08: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从2016年春季开始,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东红村的废弃矿山婆棚山被改造成了千亩茶山。
  方 敏 朱伟良摄

  湖北大冶废弃铁矿曾是寸草不生的“亚洲第一天坑”,现在变成了“亚洲第一硬岩复垦林”。

  湖北大冶铁矿的职工到复垦基地植树。

  长在湖北大冶铁矿废矿渣上的槐树林

  阳春三月,薄薄的春雨过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狮子山西麓上的草木悄悄冒出了新芽。山脚下,一汪碧水蜿蜒而过。两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废弃的矿山。矿产行业的过渡开发给这里留下了惨痛的伤痕,如今经过修复后已经恢复了当年的美丽容颜。

  

  ① 青山变成“癞痢头”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梳理长兴县的发家史,可以说就是在一声声的开山炸石的炮声中“炸”出来的。这个位于太湖南岸的小县城一直是浙江省的矿业大县,境内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探明储量列全省之首。

  改革开放后,长兴的矿山企业一度多达600多家,建材成为当地积聚原始资本的“第一桶金”。

  赚了钱,长兴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青山变成了“癞痢头”,河里污水横流,路面上粉尘满天飘,老百姓在家里都不敢开窗户……

  到了2000年,长兴加大矿山关闭力度。按照到期一律关停的原则,矿山从2000年的400多家,减少到2016年底的23家。大量关闭矿山,又给主政者提出了新的难题:一座座矿山变身“癞痢头”,像“破旧的包袱”一样矗立在道路旁、山村中。

  走进长兴县小浦镇高地村,一户农户的屋檐下,一条清澈的沟渠从山上流下来。“两年前可看不到这个河流哦。”村民徐爱农说,原来这里都是烂泥水,走路都没处下脚。

  高地村身后的大山就是小浦石英矿,几年前关停后,常年开采之下石壁裸露、坑洞遍布,每年一到春夏季节雨水较多的时节,山上的泥水就会夹带着沙石冲下山,直接流进村庄的农田中,高地村民饱受其苦。

  ② 多渠道投资修复

  村民的不满,根子在被污染的环境上。一场治理废弃矿山的战役在长兴悄然打响。2012年开始,湖州市矿山治理办公室正式成立,成为当地矿山企业综合治理的指导、协调专职机构。长兴县也相继出台了推进废弃矿山治理相关行动方案,全力推进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我们梳理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的30多座废弃矿山,分轻重缓急,利用3年时间进行治理。”长兴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经过清坡、消坡、挂网、喷播等一系列过程后,原本垂直的山壁变成了倾斜的山坡,11.7万平方米的坡面上被喷上10厘米厚的草籽树种,上千米的自动喷淋管道被铺上坡面,青草灌木开始冒出土地,不到一年时间,原本的“伤疤”不见了踪影。

  除对边坡进行复绿以外,长兴还将山脚下的土地复垦。2015年底,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立项,当地复垦总面积为690亩,规划新增水田558亩。随后长兴“清水入湖”项目挖出来的淤泥就被一车车运往虹东矿,在这里填埋成一个500多亩的种植区。

  从2015年开始,长兴坚持“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宜耕则耕”的原则,采用政府投资和吸收民间资本等多种筹资渠道,通过景观再造、矿地复垦、边坡治理、矿地利用等形式,对废弃矿山进行分类治理,一笔笔沉重的历史生态负债,开始转化为新的财富。

  ③ 复绿复垦焕然一新

  生态修复后,也“治”好了村民的“水患”。如今政府专门修了一条水渠,引山泉水下山,直接灌溉田地。徐爱农说,环境好了,现在他们的田都被种植大户租去了,每年他们都不用管,还有租金拿。

  据了解,近年来,长兴通过对原有废弃矿地的挖潜,从2005年至2012年,全县总投资7900多万元,共对历史关闭的122个矿点进行了复垦。复垦总面积6673亩,新增耕地面积5989亩。

  近日,记者走进已关闭多年的陈湾石矿旁,只见一个投资200亿元的上海龙之梦项目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建设中。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看中的正是陈湾石矿有个面积20多亩的深潭以及依山傍湖的风光。

  李家巷黄石山原本是一个开采了几十年的建筑用石料老矿山,如今这里已平整土地,成为长兴的碳酸钙基地;南太湖—吕山东工业平台整个区域面积8297亩,原本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开采的老矿区形成的一个70多米深的水潭,如今能盘活2800亩存量建设用地,预测通过资源平衡,可产生净收益4亿元……

  据统计,湖州市矿山总数由2003年的612个减至去年底的54个,减幅达92%。短短几年时间,长兴的“白头山”不仅披上了绿装,而且还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本版图片

  来自百度

(责编:连品洁、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