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黔江古镇 自在云端

万芸芸
2017年04月21日10:05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自在云端

花谷地、云深处,黔东南的纵横沟壑里,藏有一座古镇兀自静泊。

四月季风,把雨水淅淅沥沥地吹进山峦,几辆大巴吃力地爬着坡,水汽黏附在玻璃上朦胧了视线,乘客们徒剩手机的娱乐。忽然,司机迸出一句高喊,“下边就是濯水古镇啦!”大家纷纷推开窗,注意力从指尖移至云端。

刹那间的窗外凝视,古镇的美丽呼之欲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山巅之上,阳光暖暖洒向连绵起伏的群山,云朵俏皮地将其裁剪,在大地上拼贴出一个个瑰丽图案;山巅之下,江水如练、青瓦连片,恰似两条绸带,飞扬在满陂的油菜花海,洁白的李花、紫红的玉兰花点缀房前屋后,而那萦绕其间的云烟,为花地披上了缕缕白纱。

濯水这座千年小镇,就这么清新地闯入我们的心扉。濯水的美,不在浓墨重彩,不在达官显贵,而在平常人家的如歌岁月:生活是琐碎的,世界是纷杂的,但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以其执迷物质、步履弥重,不如心宽眼亮,与时光齐飞,去享受生活的本真自在。

阿蓬江自东向西淌过古镇,用条石砌建的河堤四五米高,历经两百多年的河水冲打,不见半点倾斜。在水路作为主要物流方式的古代,水河运发达的濯水,自然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

会馆,是同乡们在商埠、省城、京城等设立的机构,以供议事、联谊、祭祀或寄住之用,放之当下的语境,意同“办事处”。镇前的码头边,江西会馆万寿宫、江浙会馆万天宫、湖广会馆禹王宫,三大会馆气宇轩昂,见证了小镇大贾的辉煌历史。贸易的往来势必带来文化的交流,江右商帮远涉千里,不仅带来了茶叶、瓷器,还把昆山腔的表演队伍请了进来,他们与湖广会馆表演的南戏、当地的后何戏咿呀共鸣,唱响了当地土家人生活的酸与甜。

一个山乡小镇,缘何能商贾云集?镇中一块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的道德碑或许能解开这道谜题。石碑1米多高,赫然阴刻着“天理良心”几个大字。“良心露处即良能”,感召天理、秉持良心内化为古镇商贾经商、百姓为人的处世之道,直到今天。

濯水的美是厚重的,也是安静的,是一种阅尽繁华的质朴回归。

穿过会馆,便进入了长约千米的古镇老街。街道两旁形形色色,商号、民居、学堂等严密穿插。这些古建筑中,土家吊脚楼无疑是主角,它们沿江而建、倚地势而起,下窄上宽的空间层次,实现了人和牲畜的居住分区,还防虫、防潮、防水患。此外,四合院,撮箕口等,形式不一却错落有致。石刻精进的磉墩,花纹昳丽的门梁,木雕传统的窗花,壁画鲜艳的封火墙……从近处看,这些巧夺天工之作,与绽放春天的一树树花朵,如墨般描摹了美丽的田园景象,远处看,褐色的形体线条起伏山林间,如虹般照亮了小镇的流年华景。

古镇的一头三大会馆巍巍然,另一头的风雨廊桥则欣欣然。廊桥三百多米,纯木质结构,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结构牢固精密,两侧约百扇雕花木窗自由开合,正对阿蓬江的滚滚西流。闲适其间,总能与各式装扮的老者擦肩而过。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兴起,年轻人纷纷迈入了新的工种,而他们却固执地重复着昨天:他们斑白了鬓发,蹒跚了步履,或摆个小摊,熟练地调拌着油炸面、绿豆粉等地方小吃;或在窗台升出竹竿翻晒起咸菜、菜蔸;或把孙辈放进竹篓,背着走街串巷;或只是悠闲地坐在红漆长凳上,畅谈着家长里短。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最平常的,却在众多摄影家的镜头里,定格成惊艳的时光。面对游客的长枪短炮,他们仍是眼睛微微起合,注视前方……

山和水,成就了黔江古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靓丽名片,景和人,才是古镇美到心灵深处的最大资本。徜徉濯水,古道的风景、静候的人事,濯眼亦濯心,让来者触摸到时间的休止符,沁透了岁月的淡泊清香。(万芸芸)

(责编:范敏玲(实习生)、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