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开发擦亮世遗金字招牌

2017年06月13日08:19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2007年6月28日,历经漫长的8年申报,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一晃眼,开平碉楼与村落已迎来申遗成功的第10个年头。过去10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两方面均取得良好的发展,下一个10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该如何走?

【保护】为碉楼建立数据库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

盛夏,自力村碉楼景区中的荷花才羞怯地露出半边脸,与背后一座座中西合璧的碉楼相映衬,呈现一派特色的岭南田园风景。

近年来,开平市不断地完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强化对碉楼的保护。2010年,开平市启动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下称《规划》)的编制工作,2011年即完成初稿编制。随后四年,该市对《规划》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2015年,《规划》获开平市市长办公会议原则通过。2016年1月,开平市委召开书记会议,专题听取和讨论《规划》编制情况,原则上通过《规划》。2016年5月,《规划》成果通过了开平市规委会审议。两个月后,省文物局会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相关专家对《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进行评审,原则上通过了《规划》。目前,《规划》正按报批程序报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另一方面,开平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碉楼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2001年以来,开平先后三次组织人员为全市1833座碉楼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建立了文字、图片档案,随后建立了数据库,为开展研究准备了充实的资料。同时,邀请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申报点内的30多座碉楼做了测绘图。2006年以来,该市充实了水文、地质、气象、环境、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数据,为保护、管理和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近年,开平市文物局结合传统测量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世界遗产点核心区碉楼进行数字化数据采集。2012年12月,完成了核心区10座碉楼的三维激光数据采集工作。2014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平市文物局继续开展第二期30座开平碉楼的三维激光数据采集工作。

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开平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五邑大学等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签订了合同,开展了专项研究项目的合作,2004年起,该市陆续与高校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出版学术书籍,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为开平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合理开发把脉进言。

【开发】十年旅游收入增长近五倍

申遗成功后,开平借助“世遗”这块招牌,迅速成为旅游热点。通过品牌的驱动和引领,开平市游客人数及收入逐年快速增长。该市201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约598.85万人次,旅游收入63亿元,与10年前相比,分别增长173.57%和471.68%。

过去10年,借助“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品牌,开平旅游业塑造了“广东旅游看碉楼”的金字招牌。碉楼景区的管理开发体制机制逐步完善。2010年,开平市全资国有企业广东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旅游开发。2015年,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开平引入具有专业旅游开发管理经验的乌镇景区管理团队对开平碉楼景区进行管理,世遗项目的旅游开发真正开始走市场化的道路。

在旅游服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0年来,该市旅游质量不断提升,自力村、立园、马降龙组团“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申报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功通过国家5A景区质量评审。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在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重建产品系统,彻底改变原有单一观光模式,融入走入式观赏、情境化体验和主题化休闲,打造以“体验”为核心的多业态复合经营的碉楼旅游产品。该市还成功引进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集团投资60亿元开发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项目,赤坎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同时,成功引入北京某国际旅行社开发荣桂坊乡村体验及民宿项目,天露山也引入专业旅游开发公司开发最美乡村项目。

此外,旅游配套也日臻完善,建设全长约480公里的10条别具风情特色的开平潮人径,推行旅游厕所革命,全市新改建旅游厕所共19座。2017年,景区提升整治资金达到4500万元。

多方的提升、加速发展,开平市的旅游影响力随之不断增强。自力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马降龙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赤坎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开平获2011年中国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国内游目的地,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连续7年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竞争力十强县市,2016年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

【难点】缺资金缺人才缺场地

通过纵向的对比,开平碉楼与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成效明显。不过,由于这一世遗项目的特殊性,也给管理上带来不少难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投入大、研究力量不足、缺乏文物展览场地。

开平碉楼现存数量达1833座,分布在全市15个镇(街道)、200多村(居)委会、900多条自然村。四处申遗提名地的碉楼共有231座,占开平碉楼总数的12.6%,其中,核心区40座、缓冲区191座。碉楼数量较多,分布比较散,保护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过去10年,各级政府投入数千万元,核心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整治改造,下一步要启动对缓冲区内碉楼的保护管理工程,而该片区的面积是核心区的6倍,人口是核心区的14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整治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核心区水平相同。政府拨款修缮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创新投融资形式,开展碉楼的修缮保护工作是未来开平碉楼与村落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文化研究方面,据开平文广新局介绍,开平碉楼与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华侨文化、侨乡文化、村居文化、民间习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文化方面都有必要进行持续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近年来,开平积极加强与各地学术机构合作,开展文物学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研究的基础薄、起步晚,加上搜集到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相关文物档案资料量多且繁杂,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去做。2004年初开平市专门成立了开平碉楼研究所,但专职研究人才缺乏,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碉楼的研究工作。

此外,目前开平亟须增加场地对世遗项目进行展览、宣传。据介绍,开平碉楼分布散,内部可移动的外来和传统文物、史料数量大而且各不相同,由于缺乏展示展览场地,申遗过程中该市搜集到的大量开平碉楼与村落相关文物、史料只能“束之档案库”内。

专家

不能光靠圈起来的“门票经济”

必须坚持让当地居民参与其中

过去10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发展有目共睹,未来10年,这一世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该怎么走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我现在每年至少去两次,朋友来了都带他们去碉楼。”曾担任人大代表的王良平告诉记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是“碉楼与村落”,所以碉楼保护利用一定要与村落面貌打造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内涵。因为单纯几栋空置碉楼的展示,很难让人赏玩出趣味性,如果可以向山西平遥古城学习,由政府提供支撑,回迁居民去附近乡村居住,让游客可以看到乡村生活原貌,可能更容易产生贴近感,让碉楼更具有吸引力。

他建议政府进行系统规划,争取得到全省的支撑和关注,得到全省专业能力强的院校支撑,加大“活化”附近村落的力度。

开平市人大代表谢羡恒是土生土长的开平塘口人,从小就看着村中的碉楼长大。他表示,塘口基本上每条自然村都有1-2座碉楼,完全可以结合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优化碉楼村落的环境,推进碉楼修葺。他建议,江门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划拨专项资金,扶持开平市大力建设新农村,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专列”,让修复碉楼的项目坐上顺风车。此外,他认为,还可以邀请志愿者、社工辅助管理碉楼、居庐,及时记录碉楼的“健康指标”,对有损坏的碉楼及时记录在册并上报给有关部门进行维修,从而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终实现碉楼群世界文化遗产千古不朽、流芳百世。

广东省旅游协会副秘书长、江门旅游智库专家周志红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过去十年的旅游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目前的旅游发展模式仍以观光游为主,游客走马观花看一遍就走了,留不住客人。“未来开平碉楼的发展要走参与性、体验性的方向。一方面要把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手段传递给游客,除了现有的图片、照片的展示外,还有多媒体、文化设计等形式。另一方面,可将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碉楼改变用途,如改成特色民宿、特色酒吧、手工作坊等,重新盘活,注入新元素。第三方面,可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同时,可开发夜游产品,通过举行一些夜晚的特色活动,留住游客。”

此外,周志红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光靠圈起来的“门票经济”,而必须坚持让当地居民参与其中,从旅游开发中受益,共享发展的成果。“在这方面,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古村落在实践已探索出较好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在旅游发展中占有股份、分红,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房屋或土地被政府租用,因此获得固定的租金收入。此外,可聘用当地的村民作为景区的员工,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另外,村民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房屋、田地搞一些旅游接待,或土特产销售、餐饮住宿接待等。通过这些渠道,均可让村民参与到碉楼的保护与开发中,共享发展成果。”

记者 潘伟珊 陶然

(责编:范敏玲(实习生)、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