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向海之路——“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笔记

2017年06月21日08:12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42岁的川剧变脸演员蒋进在过去20年间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演出,但在茫茫大洋上还是第一次。海上的颠簸多少会让习惯陆地生活的人有些不适应,但观众如潮的掌声,让蒋进很快找到了熟悉的感觉。

6月16日,蒋进和四川同乡一行约20人,在马来西亚槟城登上欧洲驶来的“盛世公主号”大型邮轮。在这支临时组建的团队里,有蒋进和他的变脸搭档,有川菜厨师、茶艺师、竹编和剪纸艺术从业者,还有大熊猫研究与保护专家。

搭乘国际邮轮在大海上航行,享受一段惬意时光,是许多西方人喜爱的度假和旅行方式。但蒋进和同乡们登船,并不是度假,而是有“特殊任务”。

借“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之机,以推动民间外交为己任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船上开展“沿海上丝绸之路 讲中国故事”系列活动。四川代表团负责的是从槟城至泰国曼谷航段的活动,主题为“丝路·味”。

槟城-吉隆坡-新加坡-曼谷,16日至21日,“盛世公主号”乘风破浪,穿越著名的马六甲海峡,从印度洋来到太平洋,驶往首航目的地——中国厦门和上海。

600多年前起,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曾数次穿越马六甲海峡。今天的槟城和曼谷等地,仍保留着“郑和脚印”“三宝公庙”等历史遗迹,成为众多游客必访之地,无声地讲述着那段传奇历史。

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至少可以再往前推几百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内,一艘唐代商船正在展出。1998年在爪哇海域发现的这艘商船,装载着数万件唐代生产的瓷器,船本身则是中东工艺。

考古学家由此断定,该商船建造于阿拔斯王朝管辖的波斯湾地区,从中东起航,途经南亚、东南亚,驶往中国南方,此后满载货物返航中东,却在中途沉没。

这证明了东南亚早在公元9世纪就是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展览方在介绍里不无自豪地写道:这一贸易网络可与较为著名、贯穿中亚的丝绸之路相匹敌——无论是产自中东的玻璃、印度种植的棉花、东南亚的香料和木材,还是中国的瓷器与丝绸,人们都能经这条海路互通有无。

往事越千年。“盛世公主号”选定海上丝绸之路作为首航路线,也是向这条古老贸易和文化航线上的先贤致意。

“海上丝路首航的意义十分丰富,最重要的是促进东方和西方的融合。”公主邮轮国际运营部执行副总裁安东尼·考夫曼说,这种融合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合作,也意味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对国际邮轮这个庞大产业而言,中国人带来的是新鲜的文化体验。很多活动场所内一座难求,不少乘客是站着看完演出,听完讲座。

英国乘客布赖恩·哈格斯顿说,中国人的表演和展示很有趣,让他印象深刻。来自上海的乘客吴士文兴奋地说,船上最幸福的就是中国人,参加这些精彩活动的外国乘客都给中国人竖起大拇指。

中国人给这艘载客数千人的邮轮带来的,不光是传统艺术、茶艺和美食,也有关于中国发展的面对面深入交流。

19日,在一场名为“读懂中国”的讲座上,各国乘客与主讲人围绕诸多话题展开对话,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性格,也有中国政治制度、女性地位、两孩政策以及周边外交形势等。

“可以看出,不少乘客对中国很感兴趣,其中不乏深入观察和思考。”主讲人、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说。

潘维认为,在国际邮轮上“讲中国故事”,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士,而且连续几天“同舟共济”,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这比一般的学术讲座更有效果。

而在活动策划方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看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民心相通是一条无形的、厚重的、润物细无声的纽带。

向海之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从陆地走向海洋,则是民间外交的创新之举。

“盛世公主号”5月21日从意大利罗马启程,在四川代表团之前,陕西、北京、浙江等地的团队已陆续登船,接力讲述中国故事,播撒友谊种子。

1000多年前,航行大海的唐代商船上装载着产自浙江越窑的青瓷。这些青瓷色泽晶莹如翠,声音清脆似磬,可与玉相媲美。

1000多年后的今天,19岁的绍兴艺术学校学生蒋婉玲和同伴们怀着陌生、憧憬和忐忑登上“盛世公主号”邮轮。这是她第一次出国演出,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

对蒋婉玲和同伴们而言,人生的向海之路刚刚开始。(杨依军)

(责编:田虎、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