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让世界遗产留下来“活”起来

2017年07月11日08:15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今年是中国成功申遗30周年。日前,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我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分别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分布宽广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大量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遭到不断蚕食、破坏的环境景观得以整治,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获得了广泛理解和认同。同时,世界文化遗产在反哺遗产地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也发挥出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环境,还以多种方式增加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经济收益,提供了遗产保护、管理、旅游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这是申遗带给国家和人民实实在在的变化。

申遗成功可喜可贺,但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追求,要以平和、冷静的心态看待,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申遗成功后的管理、保护和传承上。必须看到,与其他一些世界遗产大国相比,我国在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文物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监管、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有些还很突出。其中,最受诟病的便是一些地方将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进行过度的商业包装和开发。这通常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世界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遭到商业入侵和破坏;二是公众共享世界的门槛被人为提高,“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门票经济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相对于世界遗产数量,我们更应该关注世界遗产的保护责任与义务。这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庄严承诺,也是成为与世界遗产数量相符的世界遗产强国的必然要求。

这次可可西里申遗,强调是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纯净生态而非发展旅游;鼓浪屿申遗,提出合理控制登岛游客数量、改善遗产本体保护状况、提升监测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申遗的正确出发点,高度契合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对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不过,申遗成功将不可避免带给遗产地更多的游客和更大的负荷。或许一些地方从申遗成功看到的只是满满商机,一不小心就会犯下功利主义的错误,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打开大门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即便超过遗产地的最大承载能力也在所不惜。在这方面,我们有不少前车之鉴,但愿可可西里和鼓浪屿能守住世界遗产的“本心”,进一步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强化对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承,而不是简单沦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工具。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突出的普遍价值”作为评选世界遗产的主要依据,如何保护这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使之有益于全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是我们更应思考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保护措施愈发严格,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在保护世界遗产上,我们还有不少路要走。首要的就是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把申遗成功作为“政绩”标榜,逐渐改变“重申报、轻管理”的行为逻辑,想办法将我们已拥有的世界遗产保护好,尽快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整体水平。同时,要加大世界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既把中国最丰富的基因库和最具悠久文化的代表作推向世界,又可以学习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新做法、新案例,使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未来必将不断有自然或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必然会不断拉长,而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也将更加沉重。我们要深知申遗成功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应更多思考对遗产的保护和对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承,真正让世界遗产留下来、“活”起来。

(责编:袁蕴琪(实习生)、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