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3问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7年08月10日09:15 | 来源:四川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3问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究竟是什么?试点主要内容有哪些?要达到什么目标?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和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

  1定位

  不是一般景区,而是最高形态的保护地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定位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域、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区域。

  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会对川陕甘三省大熊猫栖息地中80余个各类保护地进行整合,增强适宜性和联通性,让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护典范。

  生态价值领域,将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同时,不断完善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老百姓参与保护大熊猫等珍稀物种,政府有可能会予以一定的补偿。”相关专家认为,让居民在保护中受益,珍稀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世界生态教育方面,川陕甘三省将携手拓宽社会组织和国际社会参与大熊猫保护的渠道。特别是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与大熊猫有关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总之,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而是一个更高形态的保护地,也是目前已知的最高保护物种体制。”曾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的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罗鹏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下,将会建立栖息地原真性、完整性的全方位保护体系,并实现园区内居民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2方向

  以大熊猫为核心,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五方面探索

  试点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四川怎么做?将围绕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探索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构建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开展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等五个方面展开。

  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为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通过天保工程等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进行恢复改造,恢复栖息地连通廊道。借助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契机,建立大熊猫野生种群遗传档案,实现野生种群管理的精细化。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作用,对同域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

  创新管理体制:依托现有保护地、管理机构整合组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不做行政区划调整,但又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山系、临近相似区域、自然边界和行政区划结合的原则,组建管理实体。划入区的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将逐步转移给国家公园,确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当地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利益协调机制。划入区的各类保护地管理岗位,将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制度,依托国家公园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

  生态保护运行机制:加大划入区的基础设施、生态廊道、科研监测等方面投入;推行特许经营模式,盘活生态资源;建立针对国家公园的社会捐赠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予以税收优惠。

  生态体验和科普宣教:以科普游憩区为重点,筹划搭建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项目。将实行访客限额制度,建立访客量控制与行为引导机制。

  3目标

  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大熊猫栖息地,实现四大突破

  罗鹏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在稳定大熊猫繁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稳定大熊猫繁衍生息。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大熊猫栖息地,促进栖息地板块间融合,已刻不容缓。国家公园可有效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合理调节各栖息地的种群密度,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

  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拥有包括川金丝猴在内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极具保护价值。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能促进整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国家公园区内涉及多种类型保护地,各类保护地按照生态要素类型和行政边界划定,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较为突出。通过国家公园试点,可实现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和管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GO组织山水自然相关负责人认为,国家公园试点过程中,通过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平台,能有效把生态保护、扶贫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园区内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重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王成栋)

(责编:袁蕴琪(实习生)、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