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高原明珠”复苏记

2017年09月25日08:24 | 来源:云南日报
小字号

晋宁区古城村委会南冲河村,清幽的古城河穿村而过,静静流淌。村庄青瓦白墙、道路整洁,环境清幽。

如今随着滇池治理的一天天推进, 世代临水而居的村民们,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成为滇池的治污员与守护者。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是鱼鸟栖息的好归属,是三春杨柳的赏景处,更是昆明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池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逐渐恶化,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滇池变了容颜,不变的是临湖而居、因水而生的昆明人对它与生俱来的眷恋和赤诚的山水情怀。

“不信滇池水不清!”这是春城人民的殷殷期许,这是党委、政府对广大人民的郑重承诺。

上个世纪90年代,滇池生态保卫战打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连续4次将滇池治理写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五年规划;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和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肩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全面推进。

“滇池是昆明的生命线,滇池治理是整个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面镜子,时刻在检验这个城市是不是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2015年8月,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到昆任职后的第一次调研,正是滇池治理。

昆明市提出,城市将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受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向环境要GDP”的传统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滇池生态保护建设水平。

2016年,是滇池治理载入史册的一年:一个个治理项目纷纷告捷,一项项水质指标逐年向好。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年由劣V类提升为V类,实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突破;在国家年度考核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了72.7分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重点湖泊治理中,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列首位……滇池保护治理正走出一条重污染湖泊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为深化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看,白鹭!”最近几日,在盘龙江、大观河、翠湖以及滇池周边的湿地公园等水域,细心的市民发现,水面上不时有白鹭飞过,飞舞盘旋,悠然自得。昆明市鸟类协会理事杨明介绍,白鹭本以滇池为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非常多见,后因环境污染,踪迹难觅。如今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白鹭重归家园。

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珉介绍,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物种类达到280种,鱼类达到23种,鸟类达到约140种,就连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也在滇池出现。

鱼鸟归家,人归自然。漫步盘龙江畔,水清岸绿,流水潺潺;走进海东湿地,曲径通幽,花海娇艳;来到斗南湿地,听浪拍岸,杨柳依依……随着滇池水质逐年向好,河道边、滇池畔、湿地内,芦苇摇曳、睡莲叠翠、水清鱼欢的滇池胜景又重归春城,成为人们休闲赏景的首选之地。

今年8月8日,海河黑臭水体从平台上销号,成为全国黑臭水体中首条从平台上销号的河道。“原来的海河内垃圾漂浮、淤泥厚重、乌黑腥臭,是昆明市去年唯一一条列入全国黑臭水体的河道。”官渡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现在,附近的居民茶余饭后都喜欢到这里散步休闲。“海河水变清了,景变美了,我们都想亲近。”今年50多岁、一直住在福保村的张聪说。

滇池,如平静硕大的镜子,朝朝暮暮倒映着美丽的西山,也时时刻刻检验着这座城市的人。

“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新阶段。昆明市将突出源头重治,着重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工程整治,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环境效益;突出河长主治,努力实现河(渠)湖库功能的永续利用;突出标本兼治,切实推进滇池流域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到2020年,滇池水质主要指标争取达到Ⅳ类水标准。(浦美玲)

(责编:魏欣宁、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