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海南味儿旅游商品亟待更多突破

2017年11月10日08:38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海南味儿旅游商品亟待更多突破

首届特色旅游商品博览会与二〇一七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充满“海南味”的旅游商品受到参展商热捧。 本报记者 袁琛 通讯员 王红艳 摄

海南爱心椰雕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师傅正在制作椰雕产品。 本报记者 袁琛 摄

锦绣织贝《锦绣 PU》包系列

黎民“海棠花影”黎银饰品套装系列

画黎牌菠萝叶纤维袜系列产品

海中央沉香 护手护颈护脚系列

南国椰奶

香岛·琼脂 线香系列

骑楼咖啡 系列产品

椰之情古韵椰风椰壳智能小家电系列

古椰皂坊手工皂创意DIY系列——皂小毛捏捏皂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袁琛 通讯员 王红艳 摄)

如果一件礼物会“讲故事”,你愿意为它买单吗?

在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海南选送的70套(件)旅游商品从全国15000余件商品中脱颖而出,斩获9项金奖、10项银奖、18项铜奖,以37个奖项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海南现在的旅游商品不仅类别丰富,包装进一步跟市场接轨,最重要的是‘海南味’更浓了。”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评选活动组委会专家组组长、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这样感叹。

近几年,我省旅游商品发展迅猛。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充满“海南味道”的“海南礼物”深受市场青睐。然而,相较于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我省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有限、知名品牌少等发展瓶颈。

A

9项金奖

“海南礼物”味更浓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但海口骑楼老街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哲仍记得当时的兴奋与激动。

两个多月前,首届特色旅游商品博览会与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省旅游委率各市县旅游委(局)、旅游商品企业等55家单位和企业的100余人组团参展。杨明哲作为海南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副会长和参展企业代表,随海南团共赴包头。

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评选活动组委会从全国筛选出1400家企业的1504套(件)、15000余件商品参加现场评审。筛选出的商品包括食品、茶品、饮品、酒类、纺织品、电子设备、电器、陶瓷、玻璃品、金属品、合成品、竹木品、皮毛类、化妆品、个人装备品、鞋帽、首饰、玩具、工艺品、纪念品20个类别。

海南共选送70套(件)旅游商品,海口骑楼老街食品有限公司的骑楼咖啡系列产品便是其中之一。能不能从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中脱颖而出,杨明哲心里并没有底。

经过近40位专家评委一轮轮认真评审,最终,海南选送的骑楼咖啡系列产品、南国椰奶、古椰皂坊手工皂创意DIY系列——皂小毛捏捏皂、黎民“海棠花影”黎银饰品套装系列、椰之情古韵椰风椰壳智能小家电系列、锦绣织贝《锦绣PU》包系列、香岛·琼脂线香系列、海中央沉香护手护颈护脚系列、画黎牌菠萝叶纤维袜系列产品共斩获9项金奖。

杨明哲有些喜出望外,但在业内专家看来,并非意料之外。

陈斌说,海南省获奖商品最大的特点是现代感与海南特色相结合。

“现代感的护手、护脚、护颈产品与海南沉香结合,现代感的电器与海南椰子相结合,现代感的DIY玩具与海南的精油相结合,现代感的服饰与海南的菠萝叶相结合,现代感的防水背包与海南文化相结合,现代感的饰品与海南的手工艺相结合等,充分利用了海南的物产特点,并将文化特色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海南省获得金银奖数量与浙江省并列第一,金银铜奖总数全国第一,可谓进步神速。”陈斌点评道。

在杨明哲看来,独特的文化资源是海南咖啡的最大魅力。“海南咖啡包含着华侨文化、南洋文化,是海南人的乡愁,我们就是要把海南咖啡的故事讲出来。”杨明哲在不断调配优化咖啡口味的基础上,在产品包装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创建“骑楼咖啡”品牌,把充满复古怀旧气息的骑楼老照片印在包装上,同时附上骑楼故事。

对海南本土文化的挖掘利用,也是三亚黎民银坊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黎民“海棠花影”黎银饰品套装系列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许多民族地区都用银制品,但如何体现海南本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把大力神图腾等提炼出来设计银饰图案,并将银饰与具有海南特色的椰壳结合起来做成手链、项链等饰品,在众多银制品中显得别具一格。”三亚黎民银坊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贤栋说。

B

旅游商品发展的“逆袭之路”

陈斌口中的“进步神速”,背后是我省对旅游商品不断创新开发的探索。

“景区里的小挎包、披肩、手链,是其他地方都能买到的‘同款’”“只要去海边,都是其他沿海地区也有的贝壳、海螺类商品”……曾几何时,游客的“吐槽”道出了海南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开发和创新不足等尴尬。

“海南拥有众多优质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庞大的旅游商品消费市场,在发展旅游商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但是,海南旅游商品的开发经营销售一直比较滞后。发展旅游商品是推进海南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拉动旅游投资、促进旅游消费、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旅游商品的开发,还可以促进我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省旅游委主任孙颖把我省旅游商品的提质升级作为旅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省旅游委的积极推动下,2016年,海南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正式成立,架起政府与旅游商品和装备企业间的桥梁,连续两年举办商品大赛并积极走出去参会促销,为旅游商品业界构建起交流学习、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省旅游委还创建了“海南礼物”旅游商品平台,将海南旅游小商品整合成“海南礼物”大品牌进行整体营销宣传,扩大“海南礼物”的品牌影响力;此外,成立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海南联合研发基地,助推海南引进国内外丰富先进的旅游商品产业经验,并对接全国各地旅游商品的“产、学、研”进行整体研发……

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秘书长赵立春感触很深。“两年来,省旅游委多次举办旅游商品培训班,邀请专家走进来,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他仍记得专家的一句话:一切皆可成为旅游商品。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旅游习惯和旅游观念的转变,旅游商品早已不局限于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品都可成为旅游商品,关键是看什么样的旅游商品能让游客乐于消费。

举办旅游商品大赛,无疑成为释放和激发业界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2016首届“槟榔谷杯”海南旅游商品创新创意设计大赛暨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是海南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省级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此次活动中,椰子面膜、槟榔LED灯等体现海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海口主题赛中,火山石滚轴足底按摩器、火山巧克力等抓人眼球;“南国杯”2017海南省第二届旅游商品大赛暨参选首届中国民族旅游商品大赛,新品占参赛商品的大多数,黎家祖母艾草护理系列、沉香护手护颈护脚系列等产品备受关注。

“2016年旅游商品大赛共征集实物类参赛作品280件,2017年已经跃升至650余件,说明我省旅游商品开发虽然起步晚,但进步很快,旅游商品开发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省旅游商品与装备协会在组织企业研发、创新、营销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旅游委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C

小微企业面临发展困境

一场场实战,唤醒了我省旅游商品企业的创新意识。椰子类产品不再是常见的“椰娃”,已扩展为椰子面膜、椰油、椰奶皂等;沉香类产品除了摆件、手链、线香外,沉香蒸汽眼罩、沉香护手护颈护脚系列产品也让人耳目一新。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我省旅游商品虽然在品类和品质上都有了较大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

从“南国杯”2017海南省第二届旅游商品大赛的商品征集情况来看,食品类和茶品类占据半壁江山,酒类、竹木品、个人装备类数量居中,其他如电子设备、电器、金属品、玻璃品等很少。“食品和茶品以外的旅游商品仍有待于挖掘,特别是对海南资源和文化要素的挖掘要更深更透。”赵立春说。

产业主体大都小而散,成为我省旅游商品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

据了解,目前我省从事旅游商品供应的商家约有两三百家,有规模、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不超过20家。除“南国”“春光”“椰树”“昌茂”等几大旅游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京润”“海润”“海之南”“椰派”等几家珠宝与工艺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近些年少有新的名优品牌出现。

其他旅游商品企业虽然都有各自品牌,但是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不足。这些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小微企业在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大多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的集群效应。

海南爱心椰雕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必弟已经和椰子壳打了6年交道,从椰壳雕刻做起,带动周边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企业逐渐发展到100多人的规模,但目前仍处于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公司位于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一处椰雕工作室,记者看到,在一堆堆椰壳原材料的包围中,工作室只有简单几张工作台。“由于椰子原料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做到规模化流水线生产,大都还是手工加工的方式,即便有大的订单,也实在没有能力接。”张必弟说。

和张必弟一样,余贤栋也感同身受——除了研发和生产,更难的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由于规模受限,在资金周转和产品营销方面,小微企业都面临不小的压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D

创新开发生产营销模式

打造旅游地标

旅游商品的最终落脚点是市场,如何将研发成果进行快速转化?如何打造更多名优品牌?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

突破口还是创新。“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快速提升和壮大规模。要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创新产品开发模式、生产制造模式和营销模式,广泛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旅游商品产业的全面发展。”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为今后我省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受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我省旅游商品企业研发效率低,产权保护落后等,创新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要积极创新产品开发模式,就要善假于物,用人之长,补己之短。

海南游礼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海南联合研发基地负责人吴忠健表示,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海南联合研发基地落户海南,目的就是要吸收全国优势资源与研发力量,帮助海南旅游商品企业和景区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文化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研发力量。

但这还不够。“要着力与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单位、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各高等院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提升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水平才能走在产业的前沿。”吴忠健建议。

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已经从传统手工生产向机器专业化生产转化。而我省由于地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具备大力发展生产加工业的条件。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要积极打造本省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外,还要善于加强与外省大型旅游商品制造企业的分工合作,借用外部的加工制造能力,积极开展定牌生产、委托生产、联合生产等合作,使生产加工向基地化、协作化方向发展。

这一建议,已有企业开始探索。

同时身为海南百荟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赵立春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沉香蒸汽眼罩后,委托上海一家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眼罩生产线上一套设备就要几千万元,如果‘产销’一体,企业很难做到。”赵立春算了一笔账,除少数传统手工技艺生产的产品,其他产品完全可以走委托加工的方式,企业也可将节约的部分资金投入到产品营销方面。

旅游商品营销模式的创新也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以往,一提到旅游商品的销售,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如何进入景区,如何卖给景区的游客。随着近两年我省全域旅游的发展,余贤栋看到了旅游商品营销的更多可能。“我们的商品可以进入城市特色街区、产业小镇、特色乡村旅游区、大型旅游服务区、自驾游露营基地、大型商场、机场、动车站等,游客在哪里,我们的商品就去哪里。”余贤栋说,旅游商品可以有更广阔的市场。

对于我省旅游商品企业过于分散,无法形成集群效应这一问题,赵立春认为,如果打造一个集研发、孵化、生产和销售“四位一体”的规模化、产业化的海南旅游商品基地和购物场所,即可实现旅游商品行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的目标。同时,可以规划一个集纳“吃”“购”要素的旅游聚集区,将其打造成和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南京夫子庙等类似的旅游地标,实现游客在“逛吃逛吃”的同时还能“买买买”的愿望——不仅让游客知道买什么,还能知道在哪买。

在张必弟看来,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途中所购买的产品,本身就附带着非常强的旅游体验感。这位“椰子达人”正谋划着与龙寿洋的村民一起打造一个“椰子主题”的游客体验区,通过一个变化无穷的“椰子”,加强景区的游乐体验感,使之转化为购物消费。

诸多创新实践正在一一展开,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正成为我省旅游的又一大亮点。(赵优)

(责编:魏欣宁、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