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云南省博物馆

让观众感受馆藏的精美(华夏博物之旅)

本报记者  李茂颖
2018年04月29日08: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牛虎铜案

  鸡形陶壶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

  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靴顶老爷”铜像

  ⑤

  云南省博物馆(图⑤,资料图片)成立于1951年,2015年5月搬入位于昆明市广福路6393号的新址,以崭新的姿态正式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设计别具匠心,建筑外墙的深铜色金属板上全部被打上小孔,1万平方米外墙墙面形成了8600多种图案,为馆内带来了充分的自然风与自然光,让观众在光影变换中感受馆藏的精美,被人们亲切地叫做“会呼吸的博物馆”。

  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目前共收藏文物2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馆藏中,古滇国青铜器、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极具代表性。

  

  牛虎铜案

  青铜艺术的稀世珍品

  这件战国青铜案祭礼器高43厘米,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

  牛虎铜案以一头体壮的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椭圆形的案盘面,一只猛虎扑于牛尾,四爪紧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视眈眈于案盘面,大牛腹下立一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牛虎铜案中的大牛颈肌丰硕,两角前伸,与其尾端后仰的老虎,以及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构成了完美的平衡。

  “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牛虎铜案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古滇国宗教祭祀的礼器,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樊海涛说。

  此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极具艺术价值。

  鸡形陶壶

  远古文化交流的例证

  陶器生产是云南较早的手工艺,鸡形陶壶就是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珍贵藏品。该陶壶长12.6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1972年出土于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该器物为夹砂灰陶,制成母鸡形,呈蹲踞状。器口两侧各有一枚泥泡,状似鸡眼;遍体饰点线纹,象征羽毛;背部和尾部饰三行乳钉纹,作为鸡翅。其构思奇巧,制作精致,造型优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的艺术精品。

  樊海涛介绍:“陶禽尊最早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其传播是以印纹陶工艺的传播为背景的。印纹陶禽尊的出土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的中、晚期,甚至前期,云南的古代先民就可能已经通过广西与岭南地区印纹软陶的生产者发生了联系。”

  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

  古滇国历史教科书

  高50厘米,盖直25厘米,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10号墓。器物为典型的束腰桶状贮贝器。器身两侧对称雕铸虎形耳。器盖正中铸有1个鎏金武士,头梳椎髻,身着铠甲,腰佩长剑,充当坐骑的铜马昂首挺身,张口、翘尾,十分威武。盖周立雕四牛,膘肥体壮,呈逆时针方向排列。

  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容器,目前主要发现于两个规格较高的墓葬里。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也就是滇王墓所在地,以及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各出土了十几件贮贝器。

  贮贝器形状一般比较统一,器盖常以立体雕刻呈现不同的场景,展现古滇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仅仅几十个贮贝器就把战争、祭祀、狩猎、农耕、市井百态,还有动物搏斗都体现了出来,应该说是非常全面的一部历史教科书了。”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说。

  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勃勃生机的护卫神鸟

  此尊金翅鸟通高18.5厘米,1978年在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塔顶发现,银质且通体鎏金,体态雄健圆浑,呈展翅飞翔状,头顶饰有美丽的羽冠,尾羽呈火焰状向上展开,镶嵌5颗水晶珠加以点缀,足踏莲座之上,造型独特,精致华美。

  金翅鸟,梵名迦楼罗,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形象。传说金翅鸟原是一种很凶的大鸟,两翼伸展时可达336万里。它用巨大的翅膀拨动海水,使之分开,捕龙而食。

  据传说,古代大理国旧时为泽国,洱海水经常泛滥,淹没家田和人畜,佛便指派金翅鸟制龙镇水,解救灾难,因此金翅鸟又被尊为大理国的护卫神鸟。

  “靴顶老爷”铜像

  多彩民族乐融融

  此塑像高23.2厘米,头顶一靴,身背葫芦,双目圆睁,右腿抬起,作舞蹈状。人物诙谐,舞姿粗犷。

  塑像原供奉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祥云村靴顶寺内。旧名“靴顶老爷”,实应为“顶靴”。纳西族人民把他奉为能使风调雨顺的神灵。

  “靴顶老爷在丽江纳西族民间颇受崇拜,但实际上他是藏族‘锅庄舞’的生动体现。”樊海涛说,“这个铜像原本是从寺庙里请过来的。藏族与纳西族关系友好,靴顶老爷来到丽江后,逐渐成为当地民族崇拜的对象。”

  早在古滇国时期,云南就具有独特的对外交流条件,茶马古道更使得云南成为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频繁的交往使这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29日 06 版)
(责编:赵超、杨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