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内蒙古草原旅游:看流动的风景乌兰牧骑

束  涵
2018年06月06日08: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为牧民表演文艺节目。
  邓 华摄

  乌审旗乌兰牧骑表演。
  李璐颖摄

  夏天来了,海内外游客纷纷走进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避暑。人们在策马、赏景之余,还可以欣赏到这样一副充满民族风情的画面:身着蒙古族服装的乌兰牧骑队员,向农牧民和游客们展示呼麦、长调、舞蹈等别具特色的节目,演到热烈处,观众与演员一起载歌载舞,一片欢声笑语。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人们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者,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体。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内蒙古苏尼特草原。当时,演员包括机关工作人员、牧民等共9人,配备了两辆勒勒车与四件乐器。队员们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跳无所不会,为农牧民送去贴近生活、精彩多样的文艺节目,深受牧民喜爱。乌兰牧骑队员们大多是草原儿女,与农牧民们有着分不开、扯不断的深厚情谊。

  日前,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第二十届草原文化百家论坛分论坛“永远的乌兰牧骑”上,知名歌唱家、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金花回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不管走到哪里,我们所有演员都得背着道具和行李步行。下乡演出时没有电灯,我们就用铁丝、棉花、柴油等材料制作‘土电灯’。虫子趋光,有时唱着唱着,虫子就飞进了我们嘴里,表演不能停,吐了继续唱。柴油燃烧后冒的烟把脸熏得黑乎乎的,演出结束后,我们看着对方不由得捧腹大笑。”

  乌兰牧骑队员秉承着“不丢下一个蒙古包”的原则,深入基层,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不仅在舞台上表演精彩的节目,走下舞台还会帮助农牧民修理电器、干农活,被蒙古族老乡们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

  据参加论坛的专家介绍,60多年来,这支红色轻骑兵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作风,长期跋涉于戈壁和草原,累计行程110多万公里,为草原人民带去歌舞器乐戏剧等各类演出30余万场,各民族观众达2.12亿人次。同时,他们与时俱进,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制作出《阿尔山》《石榴红了》等优秀文艺作品,还赴外地演出交流,走上国际大舞台。

  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乌兰牧骑扎根基层、面向群众的初心不变,不畏艰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始终不曾改变。

(责编:刘佳、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