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游学”标签旅游产品就能涨价 游学市场质量堪忧
一些普通旅游产品在暑期贴上“游学”标签,摇身一变成了高价产品——
花费三四万,就是到国外高校转了转
暑假来临,如何让孩子们度过一个轻松愉快,又收获满满的假期?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或国内游学活动,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假期的选择。游学,既能旅行放松,又能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视野。针对青少年群体假期的各种游学产品层出不穷,各大旅行社、教育机构等纷纷推出五花八门的游学产品。
近年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70后、80后家长针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变化,游学市场增速明显,形成假期游学热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热本无可厚非,但同时,游学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一些旅游平台与教育机构推出的游学产品有“游”无“学”,价格畸高,内容注水,加之家长之间盲目攀比,游学市场一片热闹的背后,质量令人担忧。
假期游学成潮流
“近年来,游学市场增长迅速。单就我们平台而言,从2017年暑期及2018年寒假的预定情况看,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50%,人均团费29000元。而价格更亲民的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以上,增长达到120%,人均团费在4200元。”携程旅游网游学平台总监张洁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该平台的游学业务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成长。
而今年4月份,在线旅游平台携程旅游发布的《2017-2018年度游学旅行市场报告》估算,中国现有K12阶段(即幼儿园-12年级)人数在1.8亿,其中参与游学、夏令营的人数比例预计在5%左右,即多达近1000万人次。《报告》预计,三年内游学、夏令营在K12阶段孩子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0%以上。《报告》还指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青睐去国外参加游学、营地类旅游。
“我家大女儿,去年暑假和40多位同学去美国洛杉矶游学11天,报名费交了25000元。今年五一又参加了一个国内的游学班去武汉,听老师说全班同学基本都去了。”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闫女士告诉记者,在自己12岁孩子的“朋友圈”中,游学成了一种假期生活的“潮流”,花上几万元钱去海外游学已经不是什么时髦的经历。在她看来,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内,自己都会支持孩子多出去开阔眼界,“对开阔视野、锻炼语言能力、为以后留学积累经验都有好处。”
而调查显示,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游学,孩子的年龄都向低龄化发展。据携程游学产品用户数据,2017年~2018年,用户初次体验海外游学平均年龄在12.1岁,初次体验国内游学产品平均年龄在8.8岁。分别相比2015~2016年度下降0.8岁和1.2岁。此外,根据携程游学暑期订单的统计,3~6岁的学龄前儿童占了13%,7~12岁小学生占31%,加起来占比达到44%。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来自社交网络、朋友圈子的攀比压力都成为促使游学低龄化的重要原因。
游学产品在假期旅游市场广受热捧。然而在采访中,有家长向记者反映,市面上游学产品五花八门,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产品与前期宣传相差甚远,选产品时也会让人真假难辨、无从入手。更有家长诉苦:花了几万元出国游学,孩子却很不满意,“学”只是到国外高校参观了一圈。
记者查询国内某知名旅游网站时看到,网页上专门设立了“游学”栏目,“东西海岸六大名校14天亲子游学”“宁夏腾格里沙漠6日亲子游学”等国内外各类游学产品让人眼花缭乱。记者初略统计发现,正在销售的游学产品超过100种,来自38家不同的供应商。而另外一家知名旅游网站的宣传材料则显示,该平台暑期上线了500多家供应商、1000多条游学产品。游学产品价格方面,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一些热门欧美国家游学线路,价格普遍在三四万元上下。而同一类型的英语课堂游学产品,价格相差高达10倍。
“贴上‘游学’标签的产品价格就能涨不少,给孩子花钱家长们普遍大方。”业内人士张亮告诉记者,普通海外旅游产品毛利率一般在5%至10%左右,而海外游学产品则可以达到30%以上,高额利润空间对从业者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目前,海外游学市场行业门槛低、缺乏标准,大量机构涌入使整个行业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游学机构可细分为6大类别,即教育培训机构、专职游学机构、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公/私立学校项目、网络电商平台等。“这些平台各有优劣,有些机构对接资源丰富可在行程安排、安全保障方面却不专业;一些电商平台能聚拢资源推出各类产品,可真正的实施主体并非本身,对产品质量、效果等环节掌控力较弱。”张亮表示,对于游学和游学机构的范围,市场上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对于游学的实施主体和承办主体尚不明确,以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不能“游” 于表面
“高品质游学产品在专业人员配备、课程设计、开发当地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成本会非常大的。”新东方国际游学推广管理中心主任刘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游学产品本质属性是教育产品,需要高水平教育内容设计、专业人员和大量资源投入。但在利润驱动下,一些商家把普通旅游产品加上“游学”的标签,就改头换面成了高价的游学产品,学习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王静(化名)是北京昌平区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她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类国内游学活动。她告诉记者,对于游学,自己感觉学校层面很重视,老师们积极性不太高,学生们也颇有微词。“学校认为,游学项目是办学实力、特色的体现。游学回来后必定制作漂亮的游学成果册子进行成果展示。”王静表示,实际效果怎么样就很难说了。
“一些游学项目,要求规定天数内,完成相应任务单。学生有些疲于应付不说,也少了乐趣,反而成了负担。老师们也觉得,与预想效果有差距。”王静认为,刻意设计一些任务单把游学任务和地方特色靠在一起,有点生搬硬套。科学、专业的个性化设计,才能让游学避免“游”于表面。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游学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行业规范和体系。在美国,正规夏令营任教的老师需要先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再持证上岗。在日本,游学是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全国修学旅行研究协会等机构会提供大量专业游学方案和服务。而相比之下,我国游学机构、从业师资的资质审查和游学内容等则基本处于监管盲区。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我国可借鉴一些国家关于游学的专门条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机构资质、服务规范、师资监管等明确规定,重要的是要明确教育、工商和旅游部门的职能范围,建立游学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考核,让游学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