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不能让个人隐私总被“大众点评”

2018年07月13日08:16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不能让个人隐私总被“大众点评”

  你去过的酒店好友都能看到!这不是玩笑话,而是真实案例。近日,有媒体发现,只要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APP,你对酒店、餐厅等地方的签到与点评信息,就会一股脑儿出现在好友面前,想删都删不掉。在舆论激烈的声讨之下,大众点评目前已道歉,声称将火速整改。

  随手打个卡、点个赞, 吃住行踪就“大白于天下”,真是让人“细思恐极”。这桩丑闻,再次证明泄露用户隐私这个互联网行业的“明规则”仍在横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还记得最初,用户个人信息还只是被企业擅自征用;渐渐地,大数据的价值被发现,这些隐私就成了随意买卖的商品,诈骗电话、精准营销开始对广大用户围追堵截;迈入社交时代,众多企业对用户隐私的挖掘更进一步,直接干起了分发用户信息的生意。航旅纵横APP开通“虚拟客舱”功能,同舱乘客分分钟了解你的飞行数据;滴滴顺风车上线车主乘客互评功能,人未上车司机就已知晓你“颜值几何”……如此肆意的分享之下,从前在平台面前无奈“裸奔”的用户,如今几乎要在全世界面前成为“透明人”。

  个人隐私频频失守,互联网企业显然难辞其咎。在“数据有价”的年代,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不少应用商都承诺“妥善保护用户信息”。然而,细看他们的具体做法,只不过将从前默认同意的“隐私协议条款”,设置成了字号比半只蚂蚁还要小的一行话,再将其藏在犄角旮旯里,一般用户根本发现不了。先捅个大娄子,被揪住了再往上打补丁,保障用户权益永远滞后于新功能对权益的侵犯,俨然成了行业内规避责任的固定套路。谈及数据利用,互联网企业各显身手,创新手段层出不穷;而说到信息保护,则消极应对,想方设法逃避责任,明显缺乏基本的诚意。这让人不由发问:数以亿计的用户究竟要透明到什么程度?

  事实反复证明,守护隐私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边界,不能靠企业自律,依法而治必不可少。目前,网络安全法已经实施,法律对数据保护、使用等也做出规定,但从实际来看,我国对信息泄露的处罚还是太轻,偶有处罚大棒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这样的惯常操作下,违规企业被曝光后往往道歉了之。反观欧盟,今年5月全新制定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规定,处罚可能高达1000万到2000万欧元,“罚到倾家荡产”的力度让众多互联网企业第一时间更新了隐私政策。可见,唯有与时俱进、加大惩戒力度,让那些违规企业有“切肤之痛”,捍卫用户隐私权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信息安全,是互联网长远发展的基石,那些将用户信息安全抛诸脑后的企业,最终也难逃用户“用脚投票”,“大众点评”遭“大众批评”,就是一例。

(责编:李易、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