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振兴 铺就农民致富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昌吉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做大做强农字型“龙头企业”、推广农业新技术等措施,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全面发展。
当前,番茄采收交售已经进入后期,在二六工镇幸福村,村民马明贵种植的200多亩番茄正在进行机械采收。马明贵告诉记者,四十年前,他们种的作物只有小麦,种植模式也比较简单粗放。
二六工镇幸福村村民 马明贵说,那时间也没机械,就是人工割、人工收、人工打,从耕到收也就是二十多天到一个月,有时间落雪了还收不了。
如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马明贵种植的番茄从育苗到管理到采收再到交售都由企业和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今年,他入社的昌吉市雨轩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1770亩的番茄种植订单。
二六工镇幸福村村民 马明贵说,今年我们通过合作社,跟厂子有了订单,我们也不愁卖,不愁拉,送到厂子,结账也干脆利索,我们的收入也很好,一年收入也就是二三十万。
雨轩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戴德英说,我们今年配合中粮集团做到了“五统一”:种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统一、运输统一和结算统一。解决了以前农民没办法去订单种植,或者是担心订单种植收购不掉这种难题,也解决了企业针对的散户比较多,它难管理这一部分问题。
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始于其下属的昌吉番茄公司,该公司于1995年8月投产,年产番茄酱2500吨。经历多次投资扩建,目前已形成了日处理鲜番茄5200吨,年产标酱4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此外,番茄种植产地也由原来的1个乡镇40户发展到现在8个乡镇2000户,种植户每亩收益由300元增长至1000元。
中粮屯河昌吉番茄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保才说,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大种植面积,积极带动昌吉周围乡镇的农户增产增收,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番茄制品下游的发展,为番茄产业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大西渠镇龙河村有耕地3.8万亩,其中棉花占2.7万亩。村民张锁成今年种植的棉花长势喜人,即将收获。
大西渠镇龙河村村民 张锁成说,去年我们棉花产量都在四百公斤左右,今年看来现在这个长势,也可能达到四百四五,一亩下来除过成本管理这方面,挣个七八百、八九百块钱也是有希望的。
张锁成说,棉花之所以高产都得益于龙河村推广的滴灌技术。改革开放初期,龙河村浇灌都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成本很高。自2004年推广滴灌技术以来,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大西渠镇龙河村村民 张锁成说,我们现在装成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坐到房子,电脑一操作,手机一按,可以浇水、施肥、打药,对我们以后得发展更有好处。
仅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91元。2018年,昌吉市按照“稳粮、调棉、强种业、上特色”思路,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全市总播面积达7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4.19万亩,占总播面积的32.3%;经济作物50.66万亩,占67%;饲草作物0.5万亩,占0.7%。全市州级以上龙头企业62家,培育建设38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落实国家级万亩高产示范片5个、面积7.3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5个、面积6.05万亩。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加工番茄20万亩标准化基地,辐射带动全市均衡增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