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花10年时间走遍4000多处古迹,这群年轻人为了啥?

2018年10月25日20:3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花10年时间走遍4000多处古迹,这群年轻人为了啥?

  题:花10年时间走遍4000多处古迹,这群年轻人为了啥?

  有什么事会让你坚持10年?

  吃饭?睡觉?还是打游戏、看剧?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10年时间走遍4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这群人的“召集人”,张利伟回忆,大体是在2007年,大家开始聚在一起。“伙伴们访古后乐于在博客上分享,因互相仰慕而线下相聚。”

  在小组成员刘拓的印象中,大家聚在一起最初只是交流。因为都喜欢寻访古建筑,大家会“交流哪家古寺好不好进,自己去探访时有没有拍到照片”。

  《斯飞日历2018》中的太庙图片。斯飞小组供图

  后来,这群年轻人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斯飞小组。

  “斯飞”两字取自《诗经》中形容古代宫室华丽的诗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在这个大概50人的小组里,你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人。

  仅从从事的专业来说,就千差万别。张利伟本科读的是医科,杨煦是因为喜爱古建筑才跨专业考了建筑史专业的研究生,杨大炜则是个设计师。当然其中也有考古学、历史类的“专业人士”,刘拓目前就是北京大学的考古文博学院的博士。

  即便身份多样,但这些人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中都有对古迹的兴趣,并愿意去实地看一看。

  张利伟觉得自己对这些古物的兴趣,应该来源于自己成长的环境。“我觉得我对古物从小可能就有一种感受。”

  “我的家乡是辽宁兴城,是个有城墙、城门的古城——宁远卫城,袁崇焕在此阻击过清军入关。我小时候住的院子后曾经是个庙,至今还存有两棵古柏。我的初中学校就在古城里,每天上学都要路过城门、钟鼓楼。”

  《斯飞日历2018》中的岳阳楼图片。斯飞小组供图

  对于他来说,寻访古迹有太多的回忆。他粗略算了一下,自己大概去探访过超过1500处“国保”古迹。

  当然,这样的探访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旅游”,很大程度上是“探险”。

  他还记得自己在甘肃深山密林中寻访五代塔儿庄塔的遭遇大暴雨的经历。离这处古迹最近的村庄至少都有5公里远。“我去的时候还是晴天,但看完塔就下起瓢泼大雨。现在想来其实挺后怕的,怕会发生山洪。当时还没带伞,就只能用衣服包裹着相机。结果自己全身都被浇透,在雨中行进了一个小时。”

  如果说,张利伟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探访古迹,刘拓则把这些古迹当成老朋友了。像云冈石窟、五台山南禅寺这些地方,他都去过多次,也见证了这些文物的变迁。

  也因此,他总能注意到文物的变化。几年前,他还曾在网上曝出辽宁朝阳某景区内一处古壁画被“修复”得面目全非。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

  正因为斯飞小组的成员大都出于对古建筑的兴趣,而自觉地去寻访、拍照,这个小组至今都很稳定。

  “十年中一起交流古建筑的伙伴,都已经成了生活中的朋友。”张利伟说。

  《斯飞日历2018》中的黑城遗址图片。斯飞小组供图

  最近几年,斯飞小组不再满足于只是去看一看、拍拍照。他们开始把这些成果介绍给更多的人。

  从2016年开始,斯飞小组开始将这些古迹的照片转化成内容。他们出版了《斯飞日历2017》《斯飞日历2018》。

  今年9月,《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出版,书中依照省、市、县为区划单位,收录并标注目前全部7个批次的四千多处“国保”古迹的坐标。

  一说到出版日历、手账,张利伟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事情消耗、占用了他本该去探访古迹的时间。

  《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账》。出版方供图

  “因为要组稿、校对,今年从清明、‘五一’到端午,我都没有时间出去访古。”不过他也说,正是因为“出版这些东西有意义,才甘愿花时间去做”。

  他希望,不管是日历,还是手账,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古建筑。“我们不希望人们提到中国的古迹,只去看故宫。而这就需要给他们一个更详细的目录。”

  在北京阅读季“秋览城”系列活动中,小组成员刘拓、杨大炜展示历次探访中收藏的车票。北京阅读季供图

  现在,斯飞小组还在完善“斯飞坐标”小程序。张利伟说,这个小程序将精确定位四千多处“国保”古迹。

  “也就是说你在小程序里搜某个古建地点,大家就可以手机导航过去。”

  采访最后,张利伟提到,斯飞成员大都收藏着探访古迹的车票、门票。“一拿出来,就会想起那座古建筑。这些车票、门票对于访古者自身非常有意义。每一张背后都是一段探访古迹的经历。” (记者 宋宇晟)

(责编:杨僧宇、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