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莫洛村看古碉

杨全富
2018年10月31日08: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城东南角,沿着大渡河边的瓦丹路下行。起初,峡谷两侧壁立千仞,光秃秃的,远远的只能看见几棵耐旱的柏树生长在石缝中。车行数里,峡谷逐渐开阔,路途中的植被才葱郁起来。峡谷底,大渡河水撞击着岸边的巨石,将浪头高高地扬起,再重重地摔在岸边,水珠四溅,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河岸边一排排垂柳的柔弱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着。

  车行十余里,就来到莫洛村对面的观景台旁。站在这里,莫洛村一览无余。莫洛村下,大渡河水泛着细碎的波光,悄无声息地在山脚下流淌,将整个山脚冲刷成弓状。在藏语中,“莫洛”就是指建在环形地带上的村寨。村寨位于毛龙沟与大渡河的交汇地带,海拔高度在1900米至2300米,是整个梭坡乡位置最低的村落。毛龙沟,峡谷深深,犹如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将整个梭坡乡一分为二。河谷左边的山脚下就是莫洛村所在地,也是碉楼最集中的地方。从河谷底算起,6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四五十座民居,其间,四座碉楼傲然屹立在村寨的最中央,就像是村寨中的智者,讲述着亘古不变的故事。

  离开瓦丹路,跨过一座水泥桥,沿着通村路顺着山势盘旋而上。原本隐藏在草丛里坑坑洼洼的小道已完全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约1米的步道。道路两侧是白杨树林,不过,它们已全没了钻天的气势,每一棵树的高度大抵相同,只有五六米的样子,侧枝向两边延伸,形成伞状的树形,犹如盆景,裸露在地表上的根须有手臂粗细,往上看去,遒劲的枝条交错纵横。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干上,层层叠叠地堆砌着喜鹊和乌鸦搭建的巢穴。同行的一位大叔告诉我,莫洛村缺少柴火,因此,人们广种白杨,用以获取木柴。当白杨树长到一定高度时,人们便将树的尖端砍掉,不让其再往上生长,才形成了如盆景一般的白杨树林。

  此时,村寨里的一位老人走过来,自愿担任我们的领路人,老人虽年逾花甲,脚步却十分稳健。他告诉我们,莫洛村古称“博呷夷”,意为藏族碉寨子,传说古时候此地是由20多座高碉和数十座楼房形成的村子。如今只剩下6座碉楼,包括不足两丈高的残碉,其中四角碉楼四座,五角碉楼和八角碉楼各一座。20年前,一位来自法国的女士将碉楼里的碎木屑带出去,通过碳14测定,这些古碉群有800—1000年历史。

  在我们眼前,一座残碉的基脚业已开裂,支撑着厚重的墙体,从它残破的样子中,不难看出它所历经的风雨岁月。这座古碉紧挨着房屋而建,因此当地人称其为家碉,是古时候人们储藏粮食和祭祀的场所,兼有防御外敌的作用。在这座残碉旁,几座藏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房屋之间有小道相连。房屋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嘉绒民居特色,一楼为畜圈,二楼以上才是人居之所,大门离地面2米左右,用独木梯与地面相接。在藏寨中穿行,仿佛走入了迷宫,常有峰回路转之感。

  傍晚,夕阳将余晖洒进村寨,天空中漂浮着几朵慵懒的云朵。在古碉下,我们与老人握手告别。走到山脚时,我不禁再次回望夕晖中的莫洛村,古碉在光影的映衬下,镀上了一圈金边,显得更加雄伟与高大。

(责编:刘佳、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