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全域旅游”扮靓盘州

陈诗宗
2018年11月02日08: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风景如画的盘州娘娘山银湖
  陈志浩摄

  贵州西大门——盘州市,既是一座以煤炭资源闻名全国的工业城市,又是一座尚待被世界重新认识的旅游城市。

  近年来,盘州跳出资源陷阱,摆脱路径依赖,“谋篇”全域旅游,把旅游置于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审视,放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纵深中把握,点燃了城市转型“新引擎”。

  金彩盘州

  53岁的陶正学,用自己半辈子的故事诉说着一座城市的“变迁”。这位盘州普古乡舍烹村的普通农民,在煤炭“黄金十年”积累了亿万身家,却在2012年决定要“卖风景”。他成立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让深藏闺中的“娘娘山”惊艳了世人。陶正学的“转”,代表了盘州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盘州这座曾经有着“江南煤海”称号的城市,围绕“打造大健康山地特色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目标,构建全域发展格局,将所有资源都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开启了全域旅游助推城市转型“新纪元”,实现从“江南煤海”到“金彩盘州”的华丽转身。

  盘州规划建设16个核心旅游景区,形成了温泉养生、滑雪体验、体育运动、农事体验、低空游览、避暑度假等旅游产品、业态类型;高标准建设连接各景区的旅游大环线,把珍珠穿成项链,形成北部、中部、南部全域旅游环线;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核心生态资源管理工作,推进全域旅游环境治理。

  盘州近年来旅游收入、接待人次年均增幅均在40%以上,连续五年位居贵州省第一,去年旅游接待人次达801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31亿元,拉动GDP增长1.6%,综合贡献率14.7%。

  绿色低碳

  2016年2月,盘州被纳入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从“黑”到“绿”,盘州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全域旅游的“新蓝海”。在盘州看来,全域旅游的“旅游+”,注定将融合全产业,在绿色之路上越跑越快。

  盘州实施农旅融合。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成为盘州旅游的“热门”。盘州先后打造了观光农业园区、体验农业园区、农耕文化产业园等11个农业园区,培育了农耕体验等农业旅游业态。

  盘州实施城旅融合,将中心城区作为城市旅游综合体,规划建设“四湖一湿地一中央森林公园”,建成东湖公园、西铺河湿地公园、南湖公园、中央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形成了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旅游新业态。

  盘州还实施体旅融合,依托山地旅游资源,组织开展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国际滑翔伞赛、国际山地女子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建成乌蒙滑翔伞基地、格所山地自行车赛道、盘州综合训练营等一大批体旅融合示范点,让运动与旅游完美融合。

  此外,工旅融合、村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旅游+”新业态在盘州正深度融合发展,以旅游为“媒”,有效地链接了一产和二产,促进了产品价值倍增,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了“人气”变“财气”。

  创新驱动

  全域旅游,如何实现创新驱动?盘州的实践在于“人”、“机制”和“服务”。

  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遇上全域旅游,擦出了群众致富的“火花”。盘州探索把集体和农户的资源、资产、资金等作为股金入股到经营主体,坚持景区带村、旅游富民的发展理念,一方面让旅游产业发展“有米下锅”,一方面让群众在旅游产业中“共建共享”,形成了“旅游景区+企业+公司+农户”和“旅游景区+村集体+农户”等多种利益链接方式。

  同时,全域旅游中的全域开发,让“农村”变成了“景区”,“农舍”变成了“旅馆”,让百姓真正实现了从旅游产业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旅游的全产业链中均可以实现就业、创业,全市7万余户22万余人能分享到旅游发展红利,依托旅游扶贫实现稳定增收。近三年,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5.4万贫困人口脱贫。

  此外,盘州专门设立了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执法大队)、景区管理处、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等管理机构,推动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

  六盘水市委常委、盘州市委书记付国祥、市长李令波表示,全域旅游是盘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盘州将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推动“金彩盘州”城市新转型。

(责编:刘佳、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