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古城丹噶尔足迹

原韬雄
2018年12月08日08:3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古城丹噶尔(足迹)

  我们的祖先总是将最瑰丽的想象,加之于那些未知的地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此地还有一个叫“嘘”的神仙,没有双臂,双脚生于头上……

  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合上神话的书卷,我们要去一个神话与现实的交汇之所。

  日月山下,西海之东,湟水源头,丹噶尔便隐于其中。

  高原冬早,雪霁初晴,古城丹噶尔粉妆玉砌、面容沉静。丹噶尔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业与牧业接合部。历史上,汉民族在此面西而立,高原部落在此向东而望。各民族在这里共同编织出炫美的针脚。这里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布帛菽粟。

  丹噶尔古城的主街道东西延伸,西门曰“拱海门”(图②,资料图片),取“拱手西海”之意。西海就是青海湖。

  丹噶尔城始建于雍正年间,但此地建城的历史却要追溯到更远。早在公元前61年,西汉便在湟水岸边建立临羌城。战时由于其险要的地势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平时却因是交通要道成为商贸中心。唐朝时此地茶马互市极为兴盛。到了清雍正时,政府将“番夷贸易之事移于彼(指丹噶尔)”,丹噶尔真正成为“环海商都”,更获得了“小北京”的美誉。

  “民国初期,英、俄、德等商人云集丹噶尔,因为这里产出的羊毛挺立而柔软,质地甚至优于澳洲羊毛。”当地民俗学家董皓兴致勃勃地介绍古城的往日繁华。他指着一幢西式建筑说,“这个洋行是我们复建的。当时西洋商人住的也是当地人的建筑。”

  在主街上漫步,抬头便有一排排灯横跨街道,精美图案绘制灯上。到了夜间,华灯交相辉映,万彩斑斓。这就是“湟源排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排灯的兴起也与商业有关。董皓介绍,“排灯以前应该叫牌灯。”清朝中期,商人为了招徕顾客,制作招牌,内燃蜡烛,悬于店铺门前。久而久之,各种形制的灯具不断出现。随着时代发展,排灯也不再仅仅作为广告招牌,也表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久而久之,排灯成为汇集木工、雕刻、绘画等形式的艺术品。每年元宵节期间,湟源县都有盛大的灯展。

  继续前行,在一排民居边站定。“你往上看!”董皓向上一指。但见整齐的民居屋顶都是平顶。“青海大,青海大,青海的房顶能跑马!”董皓笑道,因为丹噶尔的皮毛贸易极为发达,需要在平坦的屋顶对皮毛进行晾晒。

  忽然,一股幽香游荡于鼻息,记者身为山西人,对这香味再熟悉不过。“有醋味!”

  “没错!湟源陈醋,就是你们山西人带过来的!”董皓说。

  陈醋随晋商来到丹噶尔,从此就扎下了根。名菜湟源里脊的灵魂就是湟源陈醋。走进一家醋店,一个个黝黑发亮的醋缸次第排列,价码从十元一斤到几百元一斤不等。湟源陈醋是在山西醋的工艺上,以青稞为主料,配雪莲、红景天、党参、当归等酿造而成,正宗的湟源陈醋工艺极为考究。

  “湟源陈醋只有在咱这地方才能酿出来,这里临近青海湖,气候湿润,气温适宜。要是把湟源的醋粬拿到别的地方制醋,出来的味道都不对!”董皓说。

  湟源陈醋还可以做成醋干,被牧民带上高原,在当年甚至随驮马远销印度、尼泊尔等地。在当地吃牛羊肉,店家必定要为你倒上一碟醋。

  穿城而过,得见城隍庙(图①,本报记者原韬雄摄)、文庙、火祖阁等建筑。湟源县内亦有扎藏寺、东科尔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古城东北的北极山更是儒释道三教圣地。小小丹噶尔,如果不了解它因商业而兴的历史和多民族交汇的现实,就无法领略它的大气度。

  丹噶尔,这里有许许多多无言的故事。

  版式设计:郭 祥

(责编:任妍、杨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