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青海:借文化旅游资源,助全省脱贫攻坚

2019年03月27日14:57 | 来源:人民网-旅游频道
小字号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挂牌成立以来,不断拓宽扶贫工作思路,创新扶贫工作方法,畅通扶贫工作渠道,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行业优势和扶志扶智功能,大力推动文化育民、生态惠民、产业富民,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取得如下成效:

一、抓政策引领,在统筹部署上下“深”功夫。积极发挥文化旅游行业优势,将支援帮扶与合作交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支援帮扶合作交流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扶贫工作全面发展。召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扶贫工作座谈会,引导全厅系统当好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政策宣传的“讲解员”,守好落实任务的“责任田”,做好巩固脱贫成果的“助推器”,系好扶贫领域的“安全带”,发挥党建引领的“引擎力”。加强各市州文化旅游部门政策指导,从各州市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环境、不同特色,分门别类地协助各市州做好顶层规划。设身处地为当地长远建设考虑,率先与海东市、黄南州签订《合作共建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确保文化旅游扶贫统筹施策、分类施策、分步施策、精准施策。

二、抓成果巩固,在借力扬帆上下“大”功夫。全力抓好文化和旅游部与省政府、援青省市签订的帮扶协议贯彻落实,加强沟通协调,巩固合作成果,落实帮扶资金用于全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增收等方面。借力对口援青平台,主动为各州市引进项目、合作交流穿针引线、搭建平台,主动向文化和旅游部汇报工作,加强联系,主动加强与对口援青省市交流互动,回访求援。邀请支援结对单位来青实地调研,落实规划,参加重大活动,考察发展环境。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大美青海感恩江浙沪”旅游推介周、果洛“格萨尔”走进上海大世界、“春雨工程”天津市文化志愿者青海行、“水韵江苏牵手大美青海旅游采风”“诗画浙江携手大美青海--100万游客海西行”“十万山东人游海北”“滨湖千人游海东”和北京市支持玉树州举办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发展与扶贫协作国际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援受双方合作领域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三、抓辐射带动,在产业支撑上下“真”功夫。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产业扶贫龙头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青海全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仅2018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20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同比增长20.7%和22.2%。全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0个。全省各州均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绣、堆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为主体的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大量吸纳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超过106万人,全省243个旅游扶贫村中的131个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脱贫摘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我省产业扶贫的新支撑,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服务业发展的新龙头,成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四、抓惠民工程,在公共服务上下“实”功夫。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2.33亿元,大力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旅游平台、数字服务推广、“送戏下乡”、购置文化旅游设施和文娱设备等项目,在全省建设540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253座旅游厕所。开展“不忘初心·以文化人--2018重大节庆文化活动”,全省各级各类民间文艺团队赴基层惠民演出2977场,受益观众达到80余万人(次)。截止2018年底,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实现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全覆盖,省、市(州)、县“三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各地举办惠民、为民、乐民文化活动1330多项,实现了方便一方群众,温暖一方人心,凝聚一方力量的目标。

五、抓人才培养,在扶志扶智上下“细”功夫。“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积极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等输血扶贫方式,根据不同实际需求,依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大力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让更多的贫困户学会自力更生,由“蹲身拾柿子”转变为“跳起摘桃子”,培育自身“造血”能力。近三年来投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资金6609万元,举办培训班330期,培训县乡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人才等27475人(次),实现全省各县、乡文化人才培训全覆盖。组织草根艺人、无业或无技术人员参加省市培训,聘请专家授课,教授唐卡、刺绣、藏毯等非遗传统制作技巧。举办唐卡、银铜器制作、和日石刻、泥塑、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果洛及玉树传统手工艺等项目培训31期,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技能,直接受益人群达12000人(次)。

(责编:李心怡(实习生)、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