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旅游

探索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之路

2019年03月27日16:41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探索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之路

  通讯员 唐仲蔚 摄

  走进海东市乐都区朵巴营村“卧龙谷”休闲餐饮接待点,仿古式的牌坊和石亭古色古香,藏式帐篷、蒙古包星星点点,再加上森林木屋、啤酒广场、林间小路等,构成一幅静谧、闲适的乡村旅游美丽画卷。

  朵巴营村是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扶贫帮扶村。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土地贫瘠,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少,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村”。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立足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精准扶贫稳步推进。

  如今,走进朵巴营村,处处发生着喜人变化。卧龙谷乡村休闲基地项目吸引投资资金165万元;东西部协作发展项目——“卧龙谷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民俗博物馆、射箭场等……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组织村民参加乡村旅游发展培训班等,贫困群众培训率达到100%。村民们参与文化旅游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干活的劲头更足了,都说“心里有盼头了!”

  这是青海省探索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之路的一个有益尝试。

  扶贫先扶智

  增强造血功能

  在坚决打赢打好脱贫这场攻坚战中,文化既能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又是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创新发展的加油站。筑牢贫困地区文化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是脱贫攻坚战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文化既是旅游业的资源基础,又是其精神动力支撑。青海的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尊重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充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有益养分,创新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典型且高效率的“造血式”扶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及两者融合衍生的新兴业态正逐渐成为我省推进精准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德什端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当地牧民闲暇时最爱的去处。牧民们聚在小广场,跳锅庄、锻炼身体,好不热闹……

  扶贫先扶智,把扶贫工作上升到文化高度,让贫困地区也能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素质、享受文化福利,已成为一个深刻的文化命题。

  来自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的数据表明,2018年,全省共投资6859.4万元,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基层服务中心建设等工程,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扶贫。在1622个贫困村继续实施农(牧)家书屋、卫星数字书屋文化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建设;实施贫困地区村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项目,为全省1312个贫困村配备价值2万元的文化设备;为12个贫困县(区)配备价值24万元的流动文化车,用于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37场;在149个贫困村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已实现全覆盖。

  促进文旅融合

  扶贫更精准

  近年来,我省启动了乡村旅游“十百千万”计划,在155个乡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通过核心景区带动、部门帮扶、旅游龙头企业推动等形式,以大通边麻沟、湟中卡阳村、互助油嘴湾、乐都卯寨、平安袁家村等有代表的一批新型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共发展农(牧)家乐3111家,约18万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2.8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

  文化旅游扶贫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相结合的脱贫新路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农牧业增效,又能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扶贫”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正越来越成为共识。

  去年11月29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这不仅意味着“诗与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也表明,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全力支持我省贫困地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贫困群众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我省将继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全域旅游开发为主导,全面推动海北、祁连、贵德、大通、乐都5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推动鲁沙尔、热贡艺术、大通—互助、海晏—刚察、玉树环结古地区5处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创建工作;促进“旅游+”产业融合,以生态旅游示范区、工业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名村名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为主要内容,推动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文化旅游扶贫

  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去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青海召开。文化和旅游部与省政府共同签署《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立足青海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实际,加大文化和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发挥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我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水平,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青海有山之宗水之源的美誉,发源于青海的大江大河孕育了青海55个民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江河文化、高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用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开发与保护,把文化和旅游作为青海动能转换的新引擎、产业扶贫的新支撑、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把高质量脱贫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底蕴,发力全域全季全时旅游,打造全国有影响的旅游胜地,开创了青海文化建设、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局面。

  物质脱贫管一时,精神脱贫管长远,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就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要以加强艺术创作生产为抓手,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以完善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为重点,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手段,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增收;以科学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线,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作;以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夯实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基础……”

  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支持我省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事业产业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文化旅游扶贫、文化旅游脱贫,青海有许多可以做好做出彩的文章。随着文化旅游扶贫工作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汇聚成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青海破除深度贫困坚冰指日可待。(记者 李 欣 通讯员 唐仲蔚)

(责编:杨僧宇、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